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路径初探
作者:   来源: 中国社会报作者:牟新渝  2018-06-15

  当前,随着部分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农村发展的乏力、农民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增多,无奈、孤独、担忧困扰着众多的农村留守老人。笔者建议从六个路径入手,解决乡村发展中出现的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动态信息管理机制。以乡镇为单位,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家庭进行调查摸底,造册登记,使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依、病有所养、居有所安。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动态信息库。运用大数据的方法,对农村留守老人的需求、行为特点等进行分析,为政策出台提供支持。
  充分发挥农村自治组织功能。完善老人自治组织,为留守老人构筑“抱团取暖”的老年协会。建议由村委会提供场所,成立老人互助小组,低龄帮助高龄,邻里帮助留守老人,守望相助。使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通过组织留守老人互相帮助,解决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家庭赡养纠纷、老人维权、开展文体活动、帮种田地等。建议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安排专门的经费支持农村老年协会,可以选择基础和条件相对好一点的乡村做试点、示范,然后再加以推广。
  注重家教家风,善待乡村留守老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建设也是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孝敬老人是社会教育进入家庭的具体行动,这对提升村民的文明程度、协调代际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意义深远而重大,值得每一个家庭高度重视,也值得基层政府组织高度重视。提倡善待老人、孝顺老人,及时尽孝,摒弃老人老了就没用的错误思想。要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传承中华孝文化,从小做到敬老、养老、助老。同时,老人也要打破陈旧观念,要和子女多进行沟通和交流,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更新观念,减轻自我孤独感、无助感。
  建立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点,创新养老帮扶服务模式。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开办养老服务实体,注重人文环境,重新构筑乡村社会秩序,积极鼓励群众团体、民营组织与个人帮扶留守老人,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效力,将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作为精准扶贫的工作内容之一,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经济条件允许的乡村,可考虑兴办村老年饭桌或食堂,解决老人一天三顿饭问题。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尊老敬老、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的乡村社会。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关爱服务机制。即集体主导和乡村自治相融合的精准帮扶机制。在集体主导方面,一是有条件的村镇创办农村幸福院、村级互助幸福院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可在幸福院实行全托或半托服务。二是建立村级农村留守老人关爱驿站。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对愿意接受服务的老人,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
  在乡村自治的精准帮扶机制方面,第一,建立农村留守老人联系制度。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居住分散、照料服务缺乏的情况,村里给每位留守老人都建立联系人。第二,村老年协会开展“助老巡访”制度。协会成员联系几位留守老人,做到每星期上门探望留守老人一次,了解家庭情况,帮助老人排忧解难。同时,还要求留守老人子女为老人配备应用手机或家里安装电话,遇事联系。第三,党员联系留守老人结对帮扶制度。以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和低龄老年协会的志愿帮扶队以及“一帮一”志愿者队伍,精准助老帮扶。实行定人、定时、定项服务。第四,建立邻里相助帮扶,使得留守老人日常生活照料有人帮助。
  加大村级老年活动室建设。农村留守老人除了看电视、听广播以外少有其他娱乐形式,有条件的村建立村老年活动室,开设村级老年学校,发掘和普及本地特色民间文化或民间技艺,让每位老人都能够在老年学校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提高老人自身生活能力,建设村民休闲娱乐场所,配置健身器材,丰富农村老人晚年精神文化生活。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