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以及老年长期病患数字的上升,中国对于临终人群关怀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人口数量庞大。2016年全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经济学人》也在近期撰文,关注中国临终关怀服务现状。根据经济学人智库2015年推出的排名,中国在对于临终人群支持方面,排名80个国家的第71位。专门的临终关怀只适用于1%的人群,且一般只有最大型的城市才拥有类似服务。文章指出,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年轻人无暇为患病的父母提供照顾。中国在临终安养院供给与需求间面临着巨大鸿沟。
《经济学人》分析称,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在于,资金短缺的医院没有设立临终病房的强烈动力。那些能够治愈的病人会带来更高的收入。也有人认为,最好的医院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留给那些能够治愈的病人。
《人民日报》援引专家意见表示:“很多大医院认为那些癌症晚期、脏器衰竭的患者没有治疗意义,也活不了多长时间,加之没有专门的临终关怀病房,一般都建议患者出院。”患者回家后,无法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只能痛苦地等死。
除了医院的动力,文化是另外一个因素。在中国,谈论死亡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禁忌。很多人觉得为患病的父母提供治疗是尽孝道的方式,即便医生们已经表示治疗不会发生作用,且会带来痛苦。修建临终安养院的申请有时也会受到来自本地居民的阻力,因为大家不希望自己家旁边有死亡的存在。
同样的文化原因还造成向病患隐瞒诊断结果的倾向,造成一些家庭不希望让家人搬进这些专门进行临终关怀的机构。这样的隐瞒被认为是一种仁慈,尽管这剥夺了病人选择如何度过余生的权利。
《经济学人》表示,中国政府非常希望提升中国在临终关怀排名上的名次。去年,一份临终关怀的指引发布,鼓励设立更多这样的机构。随后中国在五个城市启动了相关试点工作,包括北京和上海。同样希望能够得到提升的还包括由社区诊所负责的临终关怀,包括在家进行的临终关怀。
理论上,临终关怀会帮助节省那些无效的昂贵的治疗费用。中国的医保系统设立了报销上限,因此病人们有时需要为严重疾病付出大额的治疗费用。但是这样的保险计划阻止了很多人为家人考虑临终关怀。因为保险只涵盖了少数安养机构,而且并不涵盖全部费用。该文章建议,政府应该允许更多的机构加入到保险支持的行列中来。
“按照中国每年培养科学家的数量,中国最终会赶上来,无论美国做什么。”
——安理国际律师事务所中国知识产权主管David Shen称。路透社采访专利专家表示,中国不断增加研发投资以及扩大高等教育,意味着正在迅速缩小在知识产权方面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并努力成为头号科技强国。他们表示,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对高科技出口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威胁可能减弱北京的势头,但却无法逆转这一趋势。
“跨境互联互通也是重中之重……尼中两国可以就水电建设开展广泛合作。通过大量的海外能源项目建设,中国公司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水电技术也处于世界前沿。中国是最受尼泊尔欢迎的投资方。我们将为中国投资方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拥有宝贵的资源但没有能力开发,这种情况必须被改变。”
——尼泊尔总理奥利表示。据路透社报道,6月21日,中国与尼泊尔签署合作协议,确定两国将兴建边境铁路,连接中国西藏拉萨/日喀则和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对于两国来说,更长远的目标是争取早日启动自贸协定谈判。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形式仍然非常强健,尽管增长幅度不像以前那么大。没有人希望这种情况改变。”
——6月27日,《金融时报》发表评论《贸易战的阴影下的中国经济》。文章认为,中国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已经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其经济的稳定增长世界保持稳定的锚。即使是中美贸易战导致的中国经济表现的微小波动,也会让世界坐立不安。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将很快波及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
“好消息!中国市场向法国牛肉开放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6月25日在推特上公布了一个好消息。据路透社报道,在法国总理爱德华·菲利普访问中国期间,中法两国6月25日在北京就解禁法国牛肉进口达成协议,为在几个月内重启这项贸易铺平了道路。2001年,因欧洲疯牛病危机,中国开始禁止进口和销售自包括法国在内的13个欧洲国家的牛肉及牛肉制品。2017年上半年,鉴于法国在内的全球疯牛病防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中国质检总局联合农业部发布公告,解除对法国30月龄以下牛的剔骨牛肉禁令。而6月25日法国牛肉输华议定书的签订,则被法国媒体认为是持续17年禁令的正式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