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底,天津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7.43万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为29.52万人。截至今年初,天津市养老服务机构有318家,拥有床位达到3.37万张,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9%。有数据显示,天津市民营养老院占据份额近90%,已经成为社会养老的中坚力量。但囿于场地、资金等限制,不少养老院只能勉强维持微利,记者调查发现,“国办养老院排长队一床难求,民办养老院门可罗雀吃不饱”的现象普遍存在。
现象1 民办养老院“吃不饱”
家住民权门的林燕最近有点烦。她是家里的独生女,母亲已经去世,父亲年逾70,一年前因为中风导致半身不遂。丈夫做工程建筑工作常年不在家,本来雇了个保姆帮着照看,她自己紧紧手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老人还能勉强应付,但最近公司人事变动需要她外派两年,这可让她犯了难,最近几天一直在到处打听养老院的事。“老人不放心,非公办养老院不住,我们也担心民营的条件不好怕老人受罪。以前不关注不知道,可是跑了市里这几家公办养老院才发现,等床位的已经排了好几百号人了,这哪排得起啊!”
记者咨询多家国办养老院了解到,天津市退休职工养老院(天津市第一老年公寓)床位早已满,近四五年内的床位也被预订。位于南开区咸阳路52号的天津市养老院(天津市第二老年公寓)目前也已住满,咨询人员表示目前还有2000多位老人等待入住。天津市第三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表示,床位一直很紧张,“你还得等等”。今年,市级国办养老机构要实现市内六区全覆盖。各区县至少要启动建设1所200张以上床位的区级国办养老机构,但相对于市民的养老需求,国办养老院一床难求短期内仍然难以缓解。
与之相对应的是,记者走访发现,不少民办养老院尽管居住条件、养老设施完善,服务也不错,却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入住率徘徊在60%至70%,一些新建养老院因为知名度不够,入住率仅为三成。
现象2 入住率低维持困难
河北区星光老年之家是一所区办公立养老院,院长崔海青告诉记者,根据老人护理情况不同,院里收费最高每人每月1900元,最低1000元,平均收费水平在1300元左右,这个价格包括了食宿护理,比较受老人认可。
而不少民办养老院在硬件、口碑上无法与公立国办养老院竞争,只有靠价格和服务拼市场,面对生存压力和公益性服务质量要求的双重压力中陷入两难。在河北区一所小型民办养老院,创办人李大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具体账目信息参见图表),该养老机构一个月盈利不足3000元。眼瞅着物价噌噌地长,成本逐年增加,摆在她面前没别的法儿:要不想办法提高入住率,要不就只能裁人或者涨价,可一旦裁人人手不够,护理服务就难免打折扣,而院里很多老人在这里住了五六年,又确实困难,说起涨价也于心不忍。“真是两难啊,入住率低养老院无法运转,越这样入住率越低,都成恶性循环了。”李大姐无奈地说道。
现象3 软硬条件良莠不齐
今年67岁的宋慧媛最近一直在忙着帮自己74岁的大哥宋林祥找养老院。宋林祥退休前是一名事业单位的职员,退休后虽收入不低但苦于儿女一个在国外,一个在深圳。
“儿女工作忙,以前只有我时不时地来看看他,给他做点吃的,洗洗衣服。可是今年年初,大哥得了脑出血,虽然抢救过来,可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全天照顾。我家里也是大大小小一摊事,也不能全天在他这儿。”刚刚当了奶奶的宋慧媛经过和大哥的子女商量,儿女决定将宋大爷送到养老院照顾。
“走了附近好几家养老院,都是民营的,收费倒低,但是条件不行。不是环境太差、没地方玩儿,就是吃得太差,要不就是护理员不到位,几十名老人就看见俩护理员,有的老头儿上个厕所都得等半天,那还不把我大哥委屈死。”宋慧媛希望能将大哥送到条件好一点的养老院,能一劳永逸,“他退休金不少,子女也愿意掏这笔钱,就惦着找个好点的。可也怪了。大的、条件好的、国办的养老院都说没床位,要等。以前,我以为都是没人管的老人才住养老院呢,看来现在人也想通了。”跑了附近几家民办养老院都不满意,宋慧媛犹豫是不是继续排队等国办养老院,前两天听同事说南开区最近新开了一家挺大的养老院,打算去看看,“虽说跨了半个市区,不过远点儿就远点儿吧,条件好就行。大不了我去看他费点儿劲儿跑个远道。”
谈到民办养老院面前的难题,不少民办养老院的经营者均表示,最大的困难在于场地。红桥区民政局副局长张镇告诉记者,按照政策,目前新建养老院要求床位不低于100张,人均休闲场所和活动场地面积在20平方米至35平方米之间,原则上不得低于人均20平方米的水平。尽管各区在养老院用地、建设上均给予政策倾斜,但对民办养老院而言,仍然存在硬件上的“先天缺陷”,对于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难度尤甚。“我们区在建的鸿佳和怡养老院可提供300张床位,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在区政府协调下拿到的租金优惠,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在1.2元左右,一年的租金仍要170万元。”
而囿于资金所限,目前天津市民办养老院的场地多数采取租赁方式,其中不少又是以旧楼改造而成的。受原有建筑的局限,无论是在房型建筑、居住面积、楼梯和无障碍设计、照明还是卫生洗浴等硬件服务设施方面,都难以适应和符合老年人行动、住宿的特殊需求,更无力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和场所。一些经营效益较好的民办养老院即使打算重新装修改善养老院的硬件设施,也往往担心租赁年限问题不敢投入过多资金,“打电话找房子,一听说是租来办养老院,对方立马就表示不租了,现在最怕的就是租赁到期或者拆迁。”
“目前阶段,养老未谈产业,首先是事业。”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按照现行政策,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必须坚持福利性、非营利性质才能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天津市民办养老院主体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组织,行业统称为“民非企业”,其性质决定了民办养老院应同时符合的3个特性: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这在确保私人财产进入公共领域后发挥公共服务作用的同时,也带来民办养老院无法从银行获得抵押贷款的难题。其资金来源除个人合股投资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支持,而养老服务机构“初期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对民办养老机构影响尤为明显。
根据天津市财政局发布的2011年天津福彩公益金筹集分配及使用公告显示,2011年天津福彩筹集公益金支出中用于养老事业的公益金支出高达1.2亿元,其中构建国办养老院7950万元,占投入的66.25%。相对于公办养老机构由国家划拨土地、人员进入事业编制,并给予财政补助,民营养老机构成本偏高,资金支持不足,同时面对更大的市场压力,导致竞争条件先天不平等。按照相关政策,对于新建民办养老院,政府给予每张床一次性2000元的建设补贴,同时每年每张床补贴600元,在水电气、税收等项目上民办养老院也可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各市区民政部门也采取了不少保障补贴发放到位的措施,像和平区民政部门在床位补贴外还配发每张床500元的补贴。但在采访中也有不少养老院反映,只有新开办的民营养老院才有建设补贴,即使拿到补贴,相对于庞大的成本开销,仍是杯水车薪。
据统计,天津市个体养老机构占民办养老机构总数的近七成。民办养老机构大多规模较小、资本实力有限,为租到一处稳定、合适的养老场所,往往不得不将总支出的50%以上用于房租支付。除了前期投入的资金外,这些养老机构基本上靠收入住老人入院费用运营,很难再拿出资金对养老院的硬件设施配备做出改善,而不少老人通常经济拮据,因此很多时候,民办养老院被迫要面对生存压力和公益性之间的两难选择。后期投入不足让那些本已经存在先天缺陷的民办养老机构“雪上加霜”。而为数不少的民办养老院为提高入住率、维持运营,不得不降低入院费,接收更多需要半护理、全护理的老人,承担更多的风险。
“1800元左右的月薪,都招不来足量的养老护理员。”天津志成养老院孙欣今年不到30岁,父亲开养老院,她则女承父业,身兼数职干起了副院长、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员,她告诉记者,“年轻人不爱干,嫌脏,年老的就更不好招了。”
按照国际通用方法测算,一般老年人口的6%-7%需要特殊护理,结合我国实际,约占老年人口的3%通过机构实现养老,另由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作为剩余3%的补充。按照这一比例,天津市约有5.6万名60岁及以上的老人需要机构养老的照顾。而数据显示,天津市专职养老护理员的人数却不足6000人。据业内人士介绍,养老机构相关规定要求:能够基本自理的老人至少按6:1的比例配备护理员。对于不能自理的老人,这个比例至少要达到4:1,也就是4名老人就需要一位护理员。在记者走访的多家养老院里,最好的也只能是8:1,甚至有的小养老院,60多名老人只有两名护理员,比例为30:1,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的人数比例更是不足半数。在这一巨大用工缺口里,民办养老院是“重灾区”。养老护理员“2月来3月走”是常事。
薪酬低、不稳定是养老护理员不肯落户民办养老院的主要原因之一。记者走访发现,民办养老院因为资金不足,配备养老护理员人数有限,工作强度往往大于国办养老院,可薪酬却徘徊在1500-2000元左右,工作辛苦,风险大,本地人不愿意干,可外来务工人员又不能享受政府的保险补贴,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把在民办养老院里打工当成了来津落脚找工作的踏板。河东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护理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具有一定从业风险的行业,上岗前需要专业培训,河东区民政局近年来也举办过多次培训。但很多经过培训的护理员都会离开养老院,大多选择去医院当护工。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在养老护理员学校的学生毕业前一年半已经有很多的医院来“抢”了。一名经过培训有经验的学生去医院做陪床的护工,往往以小时、天为单位计费,干得好的护工月收入超过白领。但在一般的养老院月收入能拿到2000元就不错了。而即使有获得资格认证的以及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员,一般也都流动到福利待遇高的国办养老机构,或者把民办养老院当做实习基地,很难有护理水平高的护理员愿意留在民办养老院里工作。
“护理员老龄化严重也越来越成为问题。”张镇对养老护理员的培养和储备颇有担忧:目前很多在养老院从事照顾老人工作的员工已超过50岁甚至面临退休,急需后续中坚力量的补充,如何完成“8090后”的职业队伍建设是摆在养老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
“酒香也怕巷子深”——消费者思维定式困扰“民字号”
“做不做广告?要不要推广?”对于国办养老院来说,这是根本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年轻”、知名度小的民办养老院来说,却是斟酌又斟酌的双刃剑:做,要从本来就吃紧的资金里挤出推广费用,不做,面对消费者多年形成的“国办优先”的思维定式,民办养老院欲打破藩篱,不得不从广告推广上寻求突围。
在百度上检索“天津养老院”、“敬老院”这些词,第一页16条链接中10条链接是民办养老院的推广广告。一位代理互联网广告的工作人员透露,养老院在百度上做推广需要开通一个百度推广的账户,一个月的费用将近万元。
“现在大多数家庭还是把进入国办养老院作为首选,好像在人们的印象里,国办院经营时间长,服务经验丰富,人员稳定性和技术性强。而一说到民营养老院,大伙儿总担心它的专业性和管理是否到位,”河北区志成养老院副院长孙欣表示,作为民办养老院,大多数经营者已经意识到,和国办养老院拼“硬件”是不明智的,只能拼服务。一家正规的民办养老院服务水平不亚于国办养老院,甚至更有竞争力。
在天津市最大的民营智能养老院,79岁的邵奶奶早晨起床后,说梦见了自己的“小四辈儿”,想看看。24小时一对一护理员赵姐为邵奶奶打开电视屏幕,连接互联网。不一会儿,邵奶奶的重孙子“波波”就出现在屏幕上向邵奶奶说“早安”。88岁的翟忠义大爷,吃完早饭觉得自己心脏不太舒服,马上按动了墙上的呼叫器,对呼叫器喊了声“我心脏不舒服”。值班员张梅就马上启动电脑应急系统,呼叫值班医生并同时呼叫120。10分钟后,经过简单救治的翟大爷被送上120救护车,并由特护人员陪同前往医院治疗。
“我们的智能养老主要体现在:网络智能,入住老人的家人可以随时使用视频观察到老人的生活起居,可与老人视频聊天。电子智能,特护病房除了有专业医生、护士照顾、观测老人的身体状况外,全院安装监控系统,设专人随时监测老人的身体健康等,在每位老人房间安装电脑传呼对讲系统,随时按照老人需求提供服务。”
记者走访中也发现,像志成养老院这样通过找准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强化服务、“精耕细作”的民办养老院不在少数,正在挖掘民办养老院机制灵活、人性化服务的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由于市民“只认国办”的思维定势仍然存在,对民办养老院的关注不足和双方信息的不对等,以志成为例,目前的入住率不到一半。如何塑造民办养老院新形象,打破消费者的认识偏见,摆在它们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把更多支持向民办养老院倾斜——访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副会长方嘉珂
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副会长、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副会长方嘉珂教授既是养老领域的专家,也是探索民办养老院发展之路的实践者。他表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应对养老服务压力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民办养老院的发展和完善,他建议,在制度设计上,应为民办养老院留出发展空间,即通过对国办养老院的新建、扩建,实现无子女、无职业、无收入老人“应养尽养”,同时加大对民办养老院的政府资源支持,把更多的资金、政策支持向民办养老院倾斜,通过提高民办养老院服务和管理水平,发挥民办养老院的主要力量,提供满足不同经济水平老年人需求的服务。
同时他也建议对民办养老院采取多层次发展策略,一方面,针对民非企业性质的民办养老院,政府、慈善组织、基金会应加大支持和理解力度,承担更多的扶持责任,同时加大监督力度,保证其福利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另一方面,对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公司制企业,精算投入产出,培养消费者“购买服务”理念,允许社会资本差异化经营,实现民办养老院的盈利。
在经营模式上,“公办民营”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所谓“公办民营”,即政府补贴机构硬件,交由民间机构进行市场化运营。2006年,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以委托管理的方式接管了月坛街道敬老院。在合作中,鹤童不管财务、不设会计,也不进行前期投入,只负责自己擅长的经营管理工作;作为主管方的月坛街道敬老院负责提供强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月坛街道办事处则只负责对鹤童的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估。这样的举措,保证了鹤童从人员安排到服务提供的独立性。
在这方面,天津市在国办、民办养老院联姻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日前,天津市第一老年公寓、天津市养老院与天津市望园养老院、天津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进行了合作。由国办养老院对民办养老院进行人员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质量,将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与民办院分享,对于老年病的治疗、特殊疾病老年人的护理等给予技术支持。
对养老护理员职业化的理解不足是制约养老护理员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合格的养老护理员应该具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的职业素质,具备基本医学知识、护理常识、心理疗养知识和良好的沟通意识及交流能力,而在现实中,严重供不应求的就业情况造成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准入门槛降低,不少养老院、老年公寓把养老护理员简单等同于护工和保姆,因为人手匮乏,不愿意抽出人员进行培训。原本的社工被迫兼职或转行做护理员,多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员还只限于照顾老人简单的饮食起居;而部分养老护理机构和从业人员培训意识薄弱,往往制约了养老专业化服务的深入发展。
在民办养老院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与使用上,方嘉珂主张,要稳定队伍,待遇固然重要,护理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行业化、本土化设计更为重要,关键在于要树立养老护理员的职业价值感。从业人员缺乏职业认同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而由于资金限制,民办养老院普遍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护理员级别和工资不挂钩或差别很小,很难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热情。
鹤童所属各个养老院均采取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对每个岗位都进行递进式培训,除职称晋升外,成绩突出者可以由护理员升任到团队长,还可以升任助理院长直至院长。同时通过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竞赛考核,将成绩优异者与收入挂钩。在实现了养老护理员八小时工时设计、规范化程序管理、最低3000元的工资与CPI联动机制的基础上,这些职业规划的措施不断激励员工注重学习,提升护理水平,在实践学习中树立、实现员工的价值和职业荣誉感。鹤童建院18年,员工的最长工作年限已达17年,为探索民办养老院拴心留人做出了有效的尝试。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