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目前民营养老机构遭遇瓶颈与困境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中秋前夕,记者来到了位于淮阴区长江西路上的老年公寓,虽然里面各项设施齐全,但仍显冷清,原来核定的50张床位目前只有10位老人入住。经营四个多月来,几乎每个月都处于亏损的状态。此外,招几个素质好的护工也成了负责人张玲的一块心病。“养老市场确实很大,但做起来真的很难。”

  张玲的感叹,正是淮安目前民营养老机构所遭遇的瓶颈与困境。淮安60岁以上老人已经接近80万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4.8%,早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占比最多的民营养老机构却面临着资金困难、设施欠缺、招工难等诸多困境。

  现实之困:健康老人入住率低

  市区新民西路上的幸福托老所,70岁的张大爷和其他几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各自坐在屋内的床头,彼此间除了不经意的眼神交流,再无其他接触。而在另一间屋内,褪去了裤子的李大爷,扯着嗓门朝着管理人员大吵大闹。“我们刚给他穿上裤子,可转眼间他就给脱掉了。”对于李大爷的这一举动,幸福托老所负责人徐秀华早就习以为常了,“大爷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平日里吵闹是家常便饭,和工作人员无法正常交流。”

  幸福托老所开办近十年了,徐秀华说,现在托老所里有25位老人入住,年龄最大的是94岁,最小的50多岁。老人虽不多,但徐秀华说,她从来没有省过心,“入住托老所的老人只有5位是能自理的,其他的都患有脑血栓等后遗症,全部需要工作人员照料。”

  徐秀华称,身体健康的老人入住养老院的少,多数是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子女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长期照料,只好送到养老院来。

  记者走访的多家养老机构中,健康老人入住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淮阴区某老年公寓负责人张玲告诉记者,身体健康老人选择养老院,多为单身,而身体有问题的,又大多受家庭承受能力约束。在老年公寓就有两对夫妻,都是因为一方患有重病无法料理,夫妻才一同入住养老院。

  “以前我要来住养老院,家里几个小孩死活不同意。”在老年公寓,82岁的黄奶奶说,老伴几年前去世,她觉得一个人住寂寞,又不愿吵扰孩子,于是提出到养老院去住。“几个孩子很反对,说哪一家都能住,你要去住养老院,我们做儿女的还不挨人骂呀?”不过,在黄奶奶的坚持下,孩子们最终答应了,“到养老院养老是个大趋势。”黄奶奶还总结了住养老院的几大好处:生活舒心、玩得开心、儿女放心、自己安心。

  张玲说,在一些人的传统观念中,只有儿女不管了,老人才会去住养老院,“这其中既有担心养老院的服务,也有儿女也怕背负不孝顺的骂名,不敢送老人到养老院。”

  资金之困:民营养老机构大多“吃不饱”

  老年公寓规划了50张床位,现在仅仅只有十位老人入住,“一方面因为刚开业不久知名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与托老所的地理位置有关。”

  “这里最多能入住50位老人,但现在才入住了一半。”徐秀华表示,与公办养老院相比,幸福托老所的收费是比较低的,“今年才提到七八百元一个月,因为碍于情面,一些熟悉的老人还是每月只收四五百元,这是七八年前的标准。”

  记者调查发现,淮安普通民营养老机构收费并不算高。对于身体健康能自理的老人,收费标准一般在800元到1200元/月,全护虽然高一些,但基本不超过2000元。而在上海,十年前全护老人的费用就达到3000多元。

  为什么民营养老机构收费低,仍然“吃不饱”呢?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出其中原委,普通民营养老机构由于政策扶持力度较小,本身资金就不充裕,因此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服务质量,都无法与公办养老院相抗衡。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时,首先就将目光锁定在公办养老院。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处长刘新生告诉记者,民营养老机构大多是租用居民房屋改建或者利用医院改建,收费高了无人去入住,收费低了自身经营比较困难,这就陷入两难。“如果民营养老机构收费过低,经营者势必降低服务质量,这样一来,老人就更不愿选择民营养老机构。”

  人才之困:四个多月招不到合适的护工

  虽然已经开业四个多月了,但张玲仍然向记者感叹,招一个合适、素质好的护工太难了。张玲心目中理想的护工标准是:年龄45岁左右,初中以上文化,具备护理的基本知识,有爱心和耐心。但目前的现状是,护工年龄一般在五六十岁,文化程度不高,很少经过专业的培训。

  健康老年公寓负责人李文琴,与张玲有着同样的困扰。她和丈夫于2009年在市区清河路致富巷开办了这家托老所,因为护工难招,当初设计的50多张床位,现在只入住了40余人。

  “现在雇一个护工费用在1500~2000元,包吃住还有假期,但还是留不住人,经常有护工吃不了这个苦、受不了老人的气,辞职不干。招人比请保姆还难。”

  对此,刘新生坦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护工是伺候人的活,年轻人不愿干,去做的都是老人,“工资少了没人做,工资高了,养老机构负担不起,现在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都面临着护理人员难招的现实。”刘新生说,民政部门每年都会组织专门的培训,但报名者寥寥无几。

  期待扶持: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民办养老机构遭遇的生存之困还远不止于此。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的数据显示,目前淮安市60周岁以上老人约80万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4.8%。根据省里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要实现90%的老人在自己家里养老,7%的老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3%的老人享受机构养老,刘新生认为,养老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但民办养老机构亟待规范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刘新生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淮安市在市民政部门注册的民办养老机构目前有二十多家,还有十多家因为没有消防许可证等无法获得合法的身份,“没有合法的身份,就无法获得国家的各项补贴,这对于资金薄弱的民办养老院的生存来说,无疑会更加困难。”

  就在今年的7月24日,国家民政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根据上述《意见》,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提供养老服务,根据其投资额、建设规模、床位数、入住率和覆盖社区数、入户服务老人数等因素,可享受一定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不过记者采访多家民办养老机构了解到,他们都没有获得任何补贴,李文琴的健康老年公寓也只是在获评全市模范老年公寓后,才得到15万元得奖励。

  除了不具备合法身份,市区一些民营养老机构因为规模不够,也无法获得补贴,幸福托老所负责人徐秀华向记者感叹说:“我们这些小的民营养老机构更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持续发展呀。”
(来源:淮安新闻网)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