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各式敬老院筑起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空巢化趋势日益严峻。蓬莱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坚持把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市人民“老有所养”奠定了坚实基础。蓬莱市民政局、老龄办联合报社连续推出“蓬莱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纪实”系列报道,通过探访各养老机构,报道蓬莱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让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得以弘扬。

  “一天24小时,随时随地都能享受细致周到的服务,晚年活得很踏实、很舒心。”连日来,记者在蓬莱市各敬老院采访时,众多老人对“一键式”呼叫、“一站式”服务的“管家式”贴心服务给予高度评价。什么是“管家式”的贴心服务?敬老院里的老年人感受如何?带着疑问,记者现场进行了采访。

  软件:护理“管家”样样精通

  “大娘,您的午饭来了!”昨天中午,村里集镇敬老院副院长朱艳玲为患脑血栓的83岁老人陈淑芬端来了热乎乎的面条,并送到嘴边。为了当好“称职管家”,朱艳玲洗衣、做饭、量血压、端屎端尿等样样精通,成为老人们的“亲女儿”。

  如今,像朱艳玲这样的护理“管家”在蓬莱市各敬老院不在少数。为使全市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管家式”贴心服务,近年来,蓬莱市从提高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入手,公开招聘了一批年龄在30岁至40岁之间,有孝心、爱心、耐心、肯吃苦,身体健康的人员,进一步优化了从业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同时对新聘人员进行3—5个月不等的业务培训,包括敬老爱老教育、日常生活照料、一般疾病护理等内容,经考核合格后上岗,以确保能为老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特别是在老人生病时,护理员能像亲人一样悉心照料,不厌其烦地为他们端水、送药。如此一来,在每位老人身边,都有一个健康、专业的贴心人。”说起该中心的“管家式”贴心服务,紫荆山老年社会福利中心负责人一脸自豪。

  硬件:“应急”设备呵护健康

  老人年纪大了,万一有突发紧急情况怎么办?“你看,床头有个按钮,洗手间也有一个,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只要一按按钮,工作人员总会第一时间赶到,这可帮了我们的大忙!”在蓬莱市第一老年公寓,90岁的王淑珍老人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公寓的“应急”设备。

  为让所有老人都能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蓬莱市始终坚持把保障老人健康放在首位,先后在公办敬老院增设了卫生室,配备了专、兼职医护人员,更新了餐饮服务设施。同时还积极鼓励、引导集体和民间资本参与,探索建立了介于家庭养老与敬老院养老之间、按企业化运作的老年公寓,配备了紧急呼叫器、走廊扶手、急诊快速通道等,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教育、文体健身等高端化服务,让老人安享晚年。目前蓬莱全市五保对象910人,其中集中供养770人,社会寄养在老年公寓和老年社会服务中心的老人200多人,全部享受到了蓬莱市养老服务体系“管家式”服务带来的便利。

  “在公寓和老伙计们同吃同住,有玩有乐,大家仿佛都年轻了不少。”退休干部李大爷很满足。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公寓式”养老已成为蓬莱市较为时髦的养老模式之一,老人对这种聚居、配套的服务很满意。

  日前,记者来到市福利中心时,几名工人正在进行外墙处理等收尾工程。在负责人带领下,记者来到老年公寓一楼的房间,顿时感觉眼前一亮。房间内宽敞明亮,装有中央空调、固话、宽带。独立卫生间里安装了整体洗涮柜和全套洗浴设施,24小时提供热水。“都是现代化的设施,十分方便。”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蓬莱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作为全市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先后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争取上级彩票公益金、基础建设扶持款等1200多万元,新建敬老院3处,改、扩建7处,床位数由原来的374张增加到1500张,投资2200万元新建的蓬莱市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后,将新增床位200张,居住条件全部实现“公寓式”。此外,从2007年至今,蓬莱市还先后吸引集体和民间资本4800多万元,新建高标准老年公寓4处,增加床位650张。目前,各老年公寓均按照星级酒店标准打造,同时配备了输液滑道、呼叫器等特殊护理设施,为老人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

  “11点了,去餐厅看看?”记者在北沟镇敬老院采访时,正碰上老人们的“饭点儿”。在一楼100平方米的餐厅,记者注意到,整齐摆放着10余张大圆桌,30多名老人围坐在圆桌前,吃着热气腾腾的包子,喝着小米粥。工作人员用轮椅将2名行动不便的老人推进餐厅,每人身前放置一张小桌,并为其摆好包子和小米粥。大家不时闲聊几句,吃起饭来有滋有味。

  为实现老人合理膳食搭配,蓬莱市不少老年公寓都配备了专职营养师,负责提供膳食搭配,并提前公示食谱,根据老年人的口味不断调整,既有日常的“大锅饭”,又有“小灶”。此外,不少老年公寓还与医疗机构合作,聘请专业医护人员,随时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记者了解到,目前,合理搭配膳食、实时医疗服务已在蓬莱市各老年公寓成为常态。

  日前,记者前往紫荆山老年社会福利中心采访时,在二楼碰到两名老人在打乒乓球,只见两人挥舞球拍,时进时退,身手敏捷,乒乓球在台上一阵飞舞。刘大爷说:“在这儿交了不少新朋友。今天碰上个‘球友’,当然得切磋切磋!”除了兵乓球室,中心还设有棋牌室、麻将室、阅览室、台球室。院子里的健身场上,10多种健身器材整齐排列,门球场也已建成,这些都成为入住老人的乐园。

  近年来,蓬莱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低偿或无偿提供土地、免征建设配套费及减免建筑设计费等措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使全市敬老院的生活、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今年,南王街道郭家沟村利用校舍改造的文浩老年公寓项目已基本完工;小门家镇野王村老年公寓项目也已开工;市中医院养老服务中心、登州掺驾疃老年公寓项目已获批复,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可增加养老床位1000张。”蓬莱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公寓式”养老已得到多数老年人的认可,今后蓬莱市将进一步加大“公寓式”敬老院建设,让更多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日前,记者在蓬莱市首家老年人综合日托照料机构建设试点——万寿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采访时了解到,这处蓬莱市第一座“没围墙”的敬老院正式开放后,社区的1000多名老人都可以来这儿享受各种服务。“这里将是老人们的乐园。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个日间照料中心真是办到老人心里去了。”前来体验的万寿社区“资深居民”蒋守汉难掩喜悦。

  记者来到紫荆山街道万寿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时,正值现场的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中心负责人刘美芹告诉记者,万寿社区60岁以上的男性居民、55岁以上的女性居民共有1000余名,中心开放后,都可以来这儿享受各种服务,可以“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真正实现养老“没有围墙”。

  在休息室的墙上,“敬老从心开始、助老从我做起”几个大红字十分醒目。记者看到,约50平方米的房间里,南北通透,分两排整齐摆放着20张实木单人床,印有“万寿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洁白被褥也已铺好,一角还设有数十个储物柜。

  近年来,蓬莱市采取学习借鉴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积极构建“没围墙”的敬老院。先后两次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借鉴先进地区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作法。经过与镇(街)、社区沟通协调,登州街道和万寿社区积极响应,正式启动了蓬莱市第一家“没围墙”的敬老院——万寿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试点。作为蓬莱市首家老年人综合日托照料机构,万寿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将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是一种适合半失能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记者在万寿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阅览室看到,数百本各类图书摆满了书架。64岁的退休干部蒋守汉告诉记者,图书内容很丰富,有不少自己喜欢看的书,以后肯定会常来。老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提高的同时,文体活动也多种多样,既锻炼身体,也有益身心。院子里健身器材旁,60多岁的赵大爷坐在椅子上,双手握住头顶的拉杆,向下用力拉伸约半米,之后再让拉杆回到原位,显得十分熟练。“这个器材锻炼双臂和肺活量,岁数大了,双臂得常锻炼,并且书上说,肺活量大的老人长寿。”

  据了解,万寿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有保健、医疗、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保健康复专用室及读书阅览、网络学习、钓鱼休闲、文体活动等文化娱乐场所,投入使用后,可辐射周边10个居民小区,覆盖3万多人。社区居民张丽梅告诉记者,这样一来,老人白天有了“好去处”,在日间照料中心吃、住、玩、乐、医疗都有专人照顾,晚上把老人接回家,陪着老人聊天、看电视,其乐融融,让子女既放心也省心,这种新颖的养老方式非常值得推广。

  在村里集镇,有这样一家小院,洁净的院子里花红柳绿、草长莺飞、蔬菜成畦、瓜果飘香,老人惬意地晒着太阳……如果不看门前的标牌,你一定以为这是某个农家大款的“小资”庭院,其实,这里是村里集镇敬老院。老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花园式家园”。连日来,记者走访蓬莱市多家敬老院发现,不少敬老院都把建设“花园式”当成重要标准。“红艳艳”、“绿油油”成为不少敬老院的“主色调”。

  记者来到紫荆山老年社会福利中心,放眼望去,2万多平方米的福利中心院内绿树成荫,亭阁辉映,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写有“福”“寿”二字的两块巨石尤其显眼。东面的六角亭配有40多米的长廊,沿途种植着大片松柏、凌霄花、紫藤等植物,在温暖的阳光下,散发着勃勃生机。三栋公寓楼就掩藏在这青山绿水之中。“你看我们这地方,多像一处世外桃源。”五保老人王选成很满足。

  像这样的“花园式”敬老院在蓬莱市还有10多家。优美的居住环境可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近年来,蓬莱市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对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实施了路面硬化、庭院绿化、路灯亮化、住室洁化工程,除了增设文化活动室、健身娱乐室,还开辟了小花园、小菜园,满足了老人们健身、娱乐及简单劳动等需求同时,大大改善了敬老院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使各敬老院的生活、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院区环境达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花园式”要求。

  “你看那院内外的6亩菜地,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各种时令蔬菜都有,老人想吃啥就种啥,现吃现摘,保准新鲜。那边还有猕猴挑和杏儿呢。”顺着村里集镇敬老院负责人的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红的、黄的、绿的,敬老院果真成了小菜园和小果园。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改善老人的生活、居住环境,从2009年开始,蓬莱市政府和镇政府先后投资近十万元,新建了太阳能洗澡间、猕猴桃钢管长廊架,对所有的取暖设施进行改造。2010年又对敬老院进行翻新改造,对内外强进行粉刷,进行伙房改造、环境改造、线路电路改造。其中环境改造方面,特别是近两年,种植了多种植物,还建起了6亩的小菜园,完全解决了老人们的日常蔬菜需求。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和资金支持下,蓬莱市敬老院纷纷加快了提质扩容步伐,朝着创建更高标准“花园式”敬老院的目标大步迈进。

  住在花园、果园、菜园里,看着花开,闻着果香,嚼着菜香,这是住在“花园式”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的生活一大乐事。“没事儿养养花、种种地,收收菜,生活得很充实呢。”67岁的薛挺举憨笑者,脸上的皱纹不紧不慢地舒展开来。

  一周食谱不重复,随叫随到保健康。连日来,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各敬老院都在推行“星级”服务。到底什么样的服务才算“星级”,这种高标准的服务是否名副其实?

  当记者推开新港街道敬老院老人邱元金的房门,只见老人正和女儿、孙女以及两名护理员围坐在桌旁,边吃午饭,边看电视,一屋子人其乐融融。“10分钟前护理员送来的,有荤有素,吃得很饱。”老人对饭菜质量很满意。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蓬莱市各敬老院都提前一周制定食谱,两三天内不会有重复的菜肴。为让老人吃上放心菜,全市大多数敬老院都开辟了面积可观的菜园,种植有玉米、茄子、辣椒、西红柿等,一年四节保证了新鲜蔬菜的供应。为达到营养合理搭配,各敬老院还配备了专业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的口味不断调整,“大锅饭”、“小灶”都有,着实让老人吃的放心、吃的快乐。除了饮食,住宿也是衡量“五星级”服务的重要尺度。记者在蓬莱市第一老年公寓采访时看到,房间内空调、固话、宽带、电视、呼叫器等电子设备齐全。有独立卫生间,安装了全套洗涮、洗浴设施,热水、冷水随时切换,护理员提供24小时“随叫随到”服务。近年来,蓬莱市为全面提升各敬老院的服务质量,开展“红旗敬老院”评比活动,实行季初评、年终总评的办法来开展评比活动,由此拉开了各院之间比环境、比设施、比卫生、比服务、比质量的竞赛活动,对获得“红旗敬老院”称号的敬老院,在物质和其它方面将给予奖励,现已有60%的敬老院获此称号。

  “我的老同事分别在不同的敬老院,各家敬老院与医院合作后,我们查体时常常碰到,还互相交流治疗心得呢!”说起医疗服务,紫荆山老年社会福利中心老人王选成一个劲儿称赞。记者了解到,为提供好医疗服务,蓬莱市敬老院纷纷采取和医院“结对子”的方式,定时对老人进行查体,发现病情随时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免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每周都会有医生上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院老人实现了小病不出门。为加大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每年至少1次组织相关人员赴外地参观学习,并坚持每年送养老机构负责人、护理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相关培训已达10余人次,通过劳动培训部门举办学习班7次,培训人员70余人次,这些措施的实施,既开阔了养护员的视野,又提高了服务水平,使蓬莱市敬老院的“星级式”服务名副其实。2011年,在省民政厅组织的敬老院等级评定中,蓬莱市10处敬老院全部被评为“省级一级敬老院”。

  “这里的图书种类丰富,环境安静整洁,非常适合阅读,看书累了可以到院里活动活动,打打球、搓搓麻将放松一下。地方不错,以后我会常来。”连日来,记者在蓬莱市各敬老院采访时,众多老人对“文化式”敬老院的全方位服务给予肯定。什么是“文化式”敬老院?老人们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在万寿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阅览室,记者看到,数百本各类图书摆满两个实木书架,前来体验的6名老人从书架上选择各自喜欢的图书,围坐在书桌前,细细品读。64岁的退休干部蒋守汉告诉记者,感觉宽敞明亮,图书也很丰富,有不少自己喜欢看的书,以后会常来看书。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蓬莱市民政局在大力提高养老机构数量和入住率的同时,坚持把加强养老机构自身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指导各养老机构不断加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其中,文化建设和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看书好处多多。”在文化生活上,不少敬老院专门订阅了各种书报、杂志供老人们阅读学习,经常组织一些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2011年,蓬莱市民政局筹建了“蓬莱市老年艺术团”,定期到各敬老院巡回演出,丰富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使老人们“老有所乐”。

  老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文体活动也多种多样。在紫荆山老年社会福利中心,记者了解到,举行文体活动的多功能厅就有600平方米。

  “以后敬老院会有越来越多的文体活动设施建成,让老人们的兴趣爱好得到更多满足。”蓬莱市民政局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众多敬老院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目标。记者走访发现,健身房只是敬老院多功能文体设施的一部分,还设有棋牌室、麻将室、阅览室、台球室、门球场、钓鱼塘等等。记者了解到,民政部门在充分征求老年人和敬老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蓬莱市敬老院管理服务规范》和《敬老院考核评分标准》等,对敬老院的居住环境、服务设施、管理制度、服务质量等都作为详尽的规定,如在居住环境上,要求各院有明亮舒适的房间供老人居住、有绿化美化的庭院供老人休闲,有平整宽敞的活动场所方便老人开展文娱健身活动,有娱乐室、阅览室等满足老人精神上的需求,进而规范了敬老院的行为。
(来源:蓬莱市老龄办)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