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李克强总理宣布了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17项行政许可的决定,引发了社会对养老产业将如何发展的热议。舆论普遍认为,总理的这一决定必将激励资本投资养老市场,养老产业将迎来"井喷期"。前几天也专门撰写了题为《大势所趋!国务院"无门槛"开放投资养老机构,中国老人有盼头》的文章,发表了对此事的一些看法。
尽管舆论对这一政策普遍看好,但畅谈君对此还是有一些顾虑,主要是对"井喷"后养老市场的监管问题颇为担心,实在是不吐不快。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并不意味着养老机构进入门槛降低,但潜力巨大的养老市场,必然造成更多的资本杀入养老市场,引发激烈的竞争。竞争一方面可能造成养老机构加强硬件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老人养老质量提高;另一方面,竞争还可能使养老机构为了盈利不得不压缩成本,造成降低服务标准,最终损害老人利益。
养老服务的提高,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要加强监管,管得越严,越能够提升养老服务的水准。因此,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必须与时俱进。按照多年的经验,借鉴国外成熟的做法,目前我国对养老机构的监管主要形成了政府部门行政监管、行业协会自律监管、服务对象及家属主动监督、社会舆论公开监督的监管体系。
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监管体系还是符合我国养老服务业需求的。但随着养老新政出台后带来的养老产业"井喷"局面,目前的监管力量能否胜任将来养老产业的发展,畅谈君表示十分怀疑。
一是政府行政监管力量恐难以应对"井喷"后的养老产业规模。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数量和规模有限,尚不能满足当前老人的养老需求,面对即将来临的老龄社会,更是捉襟见肘。国家此次政策调整,正是基于这一现实。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预计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9%。据国家卫计委的调查,我国有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者近1000万,预计到2050年失能老人将接近1亿。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而且,实行了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大部分"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一对夫妻将面临照顾4-6个老人的局面,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使一般家庭不堪重负。因此,势必会有一定数量的老人进入到养老机构养老,但现有的养老机构数量远远不够。对此,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养老产业很有可能成为房地产之后下一个产业"富矿"。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巨大的利益蛋糕,必将促成养老产业的"井喷式"发展。据媒体报道,已经有一大批嗅觉灵敏的产业巨头悄然布局中国的养老产业。如泰康人寿、中国人寿和万科、华润、恒大等地产商,甚至还有国外老牌的养老服务企业。可以预计,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军养老产业。面对即将出现的如此巨大数量和规模的养老机构,作为监管主力军的政府监管力量准备好了吗?
畅谈君了解到,为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政府对养老机构监管的包括很多内容,涉及到的多家单位,主要是由民政部门牵头,综合公安、消防、社保、国土、环保、卫生、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管等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其中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可能损害老人的利益,甚至危及老人的人身安全。
在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后,不排除少数不具备资质的不法商人趁机也到养老市场"捞金",这些情况往往容易出现在政府监管力量更薄弱的偏远城镇或农村地区。一旦有老人到这些机构养老,可能会给老人带来"灭顶之灾"。
就目前情况看,由于监管不力造成的养老机构出现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如2015年江苏常州养老院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致使20名老人住进医院;河南南阳市南召县白土岗镇敬老院意外失火事件,2位老人不幸在火灾中遇难。还有不少养老院虐待老人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如郑州养老院捆绑案件等。
将来,养老机构数量的增长与政府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恐怕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二是养老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恐难全面覆盖,效果会大打折扣。行业协会作为行业中介组织,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对社会管理、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后的第三种控制机制,在国外有第二政府之称。但养老行业协会在我国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尽管各省(市)都成立了相应协会,其发展会员单位是遵循自愿的原则,并不是所有的养老机构都是协会的会员单位,这种情况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因此,在养老机构数量急剧扩大后,游离于行业协会指导之外的养老机构可能不是个小数目,在政府的主力军监管都不能覆盖的情况下,依靠协会的自律监管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服务对象及家属主动监督恐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人的生活及工作压力在不断增加。在不得不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后,大部分的老人家属对老人是"想得多、看得少"。为了能多挣些钱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提高生活质量,很多人不得不加班加点,甚至背井离乡,很长时间也不能去看望在养老院的老人。因此,依靠老人子女对养老机构进行监督,并不现实。而作为服务对象的老人,去养老院养老的,大部分是年级较大、行动不便,更多的是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让他们对养老机构进行监督,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四是社会舆论的监督具有滞后性,只能作为监督的补充手段。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舆论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强大,网络舆论监督逐渐成为人们社会监督的必要手段。但是舆论的监督具有滞后性,只能等发现问题后才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养老服务的对象是老人,发生一些小问题通过舆论监督解决尚可接受,但如果是影响老人生命安全的大问题呢?生命只有一次,谁愿让自家老人做那个"亡羊"呢?
养老是关乎千家万户幸福的大事,国家制定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为了人民的福祉,是为将来老人们能老有所养。在关于养老体系改革的细节未完善之前,畅谈君杞人忧天一下,也是想给有关部门提个醒。相信党,相信国家一定能未雨绸缪,把养老机构监管的问题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