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生育能否应对中国人口危机及老龄化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2018-08-22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
 
  网上讨论中国人口的文章很多,列举了各种统计、报告指出中国人口处于下降趋势,还有的预言:到2100年中国人口或“雪崩”至6亿。很多学者专家也认为中国面临的是人口塌陷式的下滑,而给出的解决办法是“鼓励生育”。
  网上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逐年下降,2010年0-14岁人口达到近十年最低值。而近十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意味着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即将到来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减少。2015年中国总抚养比为37%,少儿抚养比为22.6%,老年抚养比为14.3%;2005-2015年中国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而老年抚养比逐年增加。
  另据网上统计数字,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从2000年至今,老年抚养比加快增长,至2020年将上升至16.9%。
  老龄化导致的问题众多,影响面很大,但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要谈谈该如何面对。
 
  二、老龄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非中国之特有,很多发达国家在几年前就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它也是当今世界很多国家人口存在的问题。就我国而言,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是在五十年代我国社会进步加快时人口的快速增长。有人认为我国七、八十年代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人口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我国今后将发生人口危机,也将使老龄化问题相对突出。但也有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中国人口的总数是一直是在持续攀升的,解放初期的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为5.4167亿人口,1950年起,由于生产发展、人均寿命提高等原因,人口总数逐步发展到8亿、10亿,1990年末达到11亿,目前的中国人口接近14亿。计划生育虽然使当今壮年劳动力相对减少,但社会劳动力仍有剩余,如果不是计划生育,劳动力剩余将更多。
  一般来说,人从出生到老龄至少要经过六十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期间最早出生的人只有三、四十岁,还没有到达老年阶段,且后来计划生育的政策一直在延续,它的确使青壮龄人数减少,这对于应对老龄化是不利因素。不过,事情也不能单方面看,这些年来我国总人口数一直是不降反升,我们客观分析事实,看到问题的一个症结是:当年的政策,实际上主要落实在了有正式编制和工作的城镇职工身上,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政策最初强制、有效,但后来就“失效”了,生三个、四个的情况很普遍,还有生五个的,在一些地方经常看到:抱一个(孩子)、拉一个,旁边还走着一、二个,电视节目还经常以贫穷为专题报道,但通过报道也暴露了他们家庭中多个孩子的事实。加之,近年我国离婚率有所提高,重组家庭的再次生育,少数民族的生育照顾政策等,使得新中国建立后总人口数呈不断上升状态,只是某个时期人口增速减慢,但还是在增长。
  之前农村的无序生育,已经补充了城镇职工因计划生育而造成的人口数量减少,使中国总人口数居高不下。在这种状况下,随着生活、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又不断增加,老的还没有下去,新人又老了,正常的新老人口交替时间被延长,老年人数量不断叠加,自然出现老龄化。
  另一方面,联合国有关组织又在发布一些报告,警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人口将持续下降。虽然如此,当前的中国人口总数过多是不争的事实,从合理性上讲,应该降一些。当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仅仅使得现在的壮年劳力相对减少,但和老龄化关系不大。老龄化是六十年前人口快速增长及其以后的持续至今才显现的效果。再过二、三十年,计划生育政策期间出生的这批人达到老龄时,我国的老龄化人数必然会相对减少。如果我们今天看到了老龄化趋势严重,或者是看到一些“可怕”的统计数字就鼓励多生,那你也要看看中国人口总数以及和其他大国的对比情况。现在鼓励多生,等计划生育政策期间出生的那批人老下去之后,中国又将进入人口上升阶段,中国总人口总数还将是巨大数字,此后的延续,老年人口必然越积越多而爆发老龄人口多的危机,那时,我们的子孙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应对这个问题。
  那么,现在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省,为子孙后代们多考虑一些呢。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客观准确把握成因,在广泛的领域综合考虑,及早部署。客观的讲,目前生两胎是保持人口生老稳定交替的最佳数字。社会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人口范围,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科学。
 
  三、 客观分析我国劳动力现状
 
  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但并非绝对缺少劳动力,而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只是老年人所占比例失调。现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退休的人不断增加,但工作创造财富的人相对减少,社会财富呈现入不敷出的趋势。所以就会提出延迟退休,目的是能使够创造财富的人数更多一些。这应该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这个措施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支持者往往是工作条件较好,收入水平较高的人;反对者则正好相反,他们大多工作条件恶劣,但收入水平却较低,退休后所得工资并不怎么低于在职,而退休后还可以另谋职业,多挣一份工资;还有部分自己交社保者,他们更是希望早日退休。
  我国并非绝对缺少劳动力,而是劳动力分布不均衡,部分劳动力的积极性未被调动出来,有相当数量的人在从事职业乞讨、传销、跑黑车、个体小生意等等,这里有一般工作的收入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社会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体现出社会上还有部分剩余劳动力,这就是人多的问题。收入问题可以通过制度去改变它,但人多问题就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了,需要几十年才能显效。如果不考虑这点而一味增长人口,那么新出生的人口中将来还有一部分会走在这些队伍中。可见,中国的的青壮年人总数并不缺少。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发展的状态却是呈现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趋势。鼓励多生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灵丹妙药,人口数量如果不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将导致一系列的新麻烦出现。多生可以使人口增多,但国土面积无法增长,行政、企事业单位数量和就业岗位有限,势必造成人多岗少的局面,现在我们身边的就业难、行路难、吃水难、大医院人满为患、中小学生的教育资源紧张等,都是人口过剩的表现。
 
  四、科技进步使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
 
  当今,国家建设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从事生产行业的人口需求将减少。如:过去焊接生产线上是一个人接着另一个人的焊接作业,而现在的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完全不需要人,全部由机器人自动化工作,而且一个人可以控制多个设备,原来的人力生产者多数被剩余了;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从事管理行业的人口需求量也在减少。如:过去从事管理的人员众多,每个人完成程序中的一个环节。而现在网络化的工作流程,减轻了总的工作量,简化了工作程序,很多工作都不要去操作了,人员需求量明显减少了;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求量将相对减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从事各种作业的智能机器人将不断产生,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服务行业的主力军。此外,我国军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很多需要人员从事的军事工作转而由智能设备担任,比如,无人机至少替代了一部分有人战斗机的工作,诸如此类等等…。
  可见,社会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减少,此时,如果盲目提高人口出生率,短期内也未必有好的效果,长久看,在科技进步的状况下,若干年后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又是巨大的社会负担。况且,当前新出生的这些人也会长大、变老,随着社会发展,老年人的寿命又不断提高,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重。
 
  五、人口过多产生的负效应
 
  现代社会体现人口过多负效应的莫过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
  1.就业压力大,大量的大中专学生毕业亟待就业,而企事业岗位需求有限。虽然很多学校统计的学生就业率很高,但有几个是真的呢。我认识的多家企业相关负责人都曾告诉我,某些学校的学生处人员拿着学生就业相关表格找他们盖章充数。
  2. 资源占用需求增加,导致自然资源趋向枯竭。通俗地讲,人多就意味着嘴多、腿多、需求也多,住房、粮食、水、取暖、教育资源等都需要,此外,人多必然产生垃圾多、占用交通资源多,还有开车、污染等等,我们的土地资源很多已经被用于房地产建设了,这隐含了土地危机。居住在市中心的人产生的粪便、垃圾的运输、污水处理等都是严峻的问题,这些工作成本高,垃圾填埋的场地也越来越难找,这显然是资源紧张的表现,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房产税的问题,其实根本还是住房和土地资源的问题。
  现在人口过多,消耗了过多的资源,比如:能源、水、土地等,大自然的某些循环是需要时间做运载工具的,比如大树的生长成才需要时间,石油的产生可能需要千万年的时间,而我们的消耗却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过度的消耗必将导致某种资源枯竭,此时,人们必须去寻找另一个替代的资源,再重复过度消耗、重新寻找的过程,在没有时间做自然循环保障的前提下,任何资源都将被使用至枯竭,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如何面对资源匮乏的生存环境呢。现在我们打响蓝天保卫战,就是对过去资源欠账的补救,但难度之大有目共睹。
  从国际上看,很多国家之间的矛盾都源于资源的争夺,例如中东局势,美伊矛盾等,可见资源的重要性不一般。
  3.教育资源无法稳定配置
  人口的不断增加,还导致教育资源不能稳定配置,因为人口流动性大和流动趋势不稳定,使得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后,要么学校被闲置,要么就拥挤不堪。现在的人口流动趋势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但却不绝对,农村仍有部分留守儿童,若为其建个学校,里面没有多少学生,若不建,这些孩子上学成问题,有的要跑几十公里去上学,不但存在安全隐患,也造成时间浪费、家庭负担加重。
  从教育资源配置上,我们是否更希望人口能稳定居住呢。
  4.环境污染也是重要问题
  人多,必然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生活些垃圾的处理、运输、填埋需要设备和资源,而填埋垃圾的地方越来越少,且垃圾的填埋降解则需要时间,不可降解垃圾危害更大,导致一些垃圾填埋场的土地数十年内无法有用。其次,一些化工、制造企业虽然污染严重,可其产品确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须的,但由于治污成本高,企业生存形势严峻,加之部分企业主基本素质等,他们不愿投入治污成本,都是环境问题的推手。
  另外,汽车的大量使用,不但消耗能源,却持续产生污染,还要占用道路资源、停车资源等。尽管新能源汽车已经问世,但由于技术成熟度还未达到人们的理想境界,其使用率还不高。即使新能源汽车全面投入社会,其电池废旧后也存在污染解决问题,其占用道路资源问题依然存在。现在大城市中,无论汽、柴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人们遇到的问题都是:开车难、停车也难,限号出行似乎普遍存在。
  总之,人多产生的问题但远不止这些。
 
  六、人口数量应该有控制的发展
 
  独生子女或存在很多心理问题和毛病,家庭多子女可以改善这个现状,出生率过低也会导致其他很多问题。但问题是提倡生几胎,要不要控制。如果不控制,就必须考虑:现在接近14亿人口的基础上,若干年后会达到多少人口,我们的国土、资源是否能够承载。
  一个国家的稳定人口数量范围,政府应该有调控,要综合各种因素,不但要看当前人口增长速度减慢甚至下滑,还要看绝对人口数的增减;要考虑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也要考虑科技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抵消因素,比如:制造业的生产智能自动化、信息技术普遍化、国防军事科技现代化、农业生产机械化所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削减因素等等,还要考虑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一些自然资源。
  所以,孤立的谈人口数量非常片面,中国发展需要人口,还需要自然资源,只考虑人口而忽略了资源,就可能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加拥挤,生活质量相对降低。即使中国人口下降到了6亿,也并非什么可怕之事,反而是机遇,至少我们子孙的生活空间会更广阔,我国的自然环境会得到修复,子女就学、成人就业等压力必将减轻,加之,那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均拥有财富必将增长,子孙们会因此而受益。一个国家的GDP总量不是靠人多堆积起来的,而是靠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效率等得来的。总量只是一个概况数字,人均GDP才是显示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况且,即使只有6亿人口,也仍然高于现在的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土面积相近的国家。众所周知,国土面积相近,土地等自然资源总量就接近,人口多了,人均占有数就小,人们的基础生活水平就会降低,而环境资源被破坏的可能性则增大,很多出国旅游的人都曾感叹:国外碧水蓝天真多。而国内这种好天气、好环境却很少,即使有一些环境优美的旅游景点,也难免人满为患,导致其环保困难,这难道不是人多的原因吗。
  我国人口数量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数字算合理,还应看看其它国家人口状况,例如:2018年俄罗斯人口不到2亿人;美国人口约为:3.27亿人;巴西:约2.09亿;日本约1.26亿;而印度则和中国接近。但印度的国力怎么样有目共睹,美国的人口总数比我国少得多,但其国家实力居世界之首,人均GDP很高,这是否和人口总数有关呢。需要注意的是,其它国家也有老龄化问题,人家又是怎么应对的。
  显然,人口过多不是优势,人口总数应该控制。现今的就业难就体现了我国劳动力的剩余,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现在无法创造价值,将来又是老龄人口来源。
 
  七、应对老龄化策略
 
  1.靠子女养老不现实
  子女成年后最大的压力还是自身的生活、生存,工作压力大、子女教育,抚养等各种生活困难多,他们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对老年父母照顾,靠子女为老年人提供照顾性养老服务是不现实的。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即使很和睦的家庭,老年人和子女之间也有代沟,老年人希望能时常看见子女,而子女长大后却总想摆脱父母,子女们结婚后多数都自立门户,有的则是客观条件限制他们无法生活在一起,在对待老年父母照顾问题时,普遍存在为难或不情愿,有的甚至几个子女谁都不管。这不是少数事件,而是占比不小的情况。
  另外,子女成家后,其夫妻双方都有父母,也就是说一对夫妻都要面对四个老人,这总是有些忙不过来,有时还会因为厚此薄彼而闹家庭矛盾。即使是多子女,但每个人也得对四个老人尽自己的义务。而老年人也不希望给子女增添麻烦,或影响他们的工作,父母总是尽量不打搅子女,时间长了,子女的责任心也就变淡了。
  在老年父母能够生活自理时,子女需要付出的可能是经常去看望一下,买些生活用品之类的事情。但当父母年事渐高,生活行动需要人照顾时,子女显然就力不从心了,即使多个子女轮流照顾,短期尚可,时间长了,不免产生各种矛盾。
  总之,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困难多,靠子女照顾父母养老很难。
  2.发展社会养老机构
  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出路,尤其要发展建设社会养老机构,他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需求。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收费和老年人支付能力、机构选址和基本建设投资等等。加之,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差,身体条件的每况愈下,给人的感觉是:脏、慢、啰嗦、不讨人喜欢,高龄老人的坐、卧、便等还需要人服侍,除非生活所迫,一般人都不愿意从事老年服务这种工作。而且大家都知道,服侍行动不便的老人比带孩子难多了,但工资所得确恰恰相反。现在的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确工资过低,我曾在某家养老院咨询过,构负责人告诉我,服务人员的工资在2000多元。按现在社会收入水平比较,这显然不合理。
  伺候人的活还需要有力气的人去干,能干的也不多。为此,应该给那些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高额报酬以使他们劳有所得,这不仅是养老服务机构的事,它必需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要下决心将不合理的一些社会财富分配方法改正过来。
  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需要解决诸多问题,除了养老服务人员的收入问题外,还有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支付能力等,这也是老年人的主要困难所在。
  3.政府应加大投入研究老人服侍机器人
  政府应将科技资金优先投入到养老设备的研发中,包括辅助老年人行为活动的智能机器人,养老用的设施设备及其创新技术应用等,使老人可以通过语音呼叫、手势、眼示等方式启动机器人工作。
  当今科技发展表明,设计各种机器人都并非遥不可及,现在的智能机器人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比如: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踢球、机器人搜救、无人驾驶等,技术都已经有了,只要我们重视起来,投入经费和人力、物力去研究、开发就必然有收获。
  科技研发是基于需求的,总得有人先提出需求,又得有人提供经费,研发工作才能实施。但一般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很难根据日常工作主动提出科学技术的应用需求,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应该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状况,将社会工作与科技结合起来,清楚哪些科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接而总结并提出技术需求,这才有了科技研发的基础。如果我们研发的智能设备获得成功并投入使用,毫无疑问将大大推进我们社会公益养老事业的发展。
  此外,还必须有制度做保障
  制度保障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基础工作,要建立各种针对养老服务的保障制度,包括: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养老设施建设,发挥多种机构的功能。等等…
  总之,老龄化是社会问题,世界各国都会出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综合设计解决方案,单纯的依靠提高人口出生率不是根本办法,且副作用很多,中国人口应该适当减一些,让我们子孙的生活空间更广阔,我国的自然环境得到修复,人均拥有财富得到增长。人口总量应该稳定在合理范围,要考虑:我们这片国土能容纳下多少、并养得起的人口,还要考虑为子孙后代保留一些自然资源。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