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民法典修订草案里明确表示将要去掉计划生育条款,尽管可能要到2020年才能够实行,但就这一表态就可以证明我国人口政策正在面临重大调整。作为人口大国,我们曾经长期担忧人口过剩,劳动力无处安置,可是如今我们却面临急剧老年化的拷问?为什么中国社会的未富先老来得如此迅速?老年化社会会带来哪些深刻的变化?
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也许记忆犹新,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被写入宪法。从此中国人的人口出生率正式进入了人为控制范畴,提倡少生,优生,只生一个,那个年代由于社会资源短缺,国家刚刚进入正常秩序,人口爆发性增长会导致社会竞争恶化,因此控制人口增长成为了一项必要的国策。直到2007年“十一五”规划中,依旧保留“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的表述,似乎我们还在因为我们的劳动力过多而烦忧。
可是当时间来到了2016年,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社会到哪里都是老人了。城市里广场舞大妈大爷们开始挤占年轻人的运动场所了,农村里家长里短的都是老头老太太了,我们开始知道什么是老年化了,知道了什么是人口结构的不均衡。如今面对这急剧的人口结构变化,我们做好了面对大幅老年化社会的准备了吗?似乎并没有。
刘老太太最近有点烦心,儿女们商量着把她送养老院的事被她知道了。老伴死得早活了大半辈子拉扯大了这几个儿女,如今却都不想照顾她。其实也不能怪儿子女儿没孝心,只是他们太忙了,城市里压力大都不容易。前些日子自己摔了一跤,把儿女们吓坏了。可是又都抽不出时间来照顾她,这样东家住一周西家住一个月的日子,她自己也不习惯,索性也就跟儿女们商量着要回老家。可孩子们都不愿意,怕她离得太远万一出点事可不好办,于是就想给她找个养老院。可刘老太太怕给孩子增加经济负担,也是左右为难。
如今像刘老太太这样的老人家并不在少数,生活上他们只能依靠儿女,这本是应该的事。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如今这孝道可不好尽。4-2-1的人口结构,让夹在中间的这一代人压力倍增,一个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由于早年中国的养老制度一直都没有完全健全,如今整个老年化负担全部都要压在年轻一代人的身上,刘老太太的问题几乎就是现如今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快速老年化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人的社会收入水平远远达不到能够负担的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未富先老是最可怕的恶性循环。中国人还未跨越发达国家水平,需要大量的年轻人去担负社会劳作,而老年化的社会我们面临的就是整个劳动力的缺失,同时这些老年化的人口又反过来需要年轻人去赡养他们,这无形中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压力。如果陷入长期人口衰退,那么我们很可能要面临相当复杂的局面。
城市里的老人尚且不需要太过担心,最让人心痛的是来自农村家庭的老人们,他们早年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多或少身体都有病痛的袭扰,加上现如今农村空心化严重,他们很大一部分都成了留守老人,远离儿女让他们无所依靠,更多的时候要忍受孤独和病痛的双重困扰。
我们希望我们的父母双亲都能够颐养天年老有所依,毕竟他们辛苦了大半辈子了。中国人敬老爱老,可当整个国家面对老年化冲击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国际上大部分的老年化国家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养老制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因此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实像我们国家这样的人口大国和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下,出现老年化危机的情况根本就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放开生育计划虽是从根本出发,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当务之急应该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设计细致的养老保障体系,一方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年轻人的负担压力。
如今我们都知道老年社会逼近,现实逼迫我们去思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老去,只是希望每个老人家都老有所依,只是希望这个国家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