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没有日本"介护食"做得那么细致、人性化,但这几年,尤其是近一两年,随着大连老龄产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不管是机构养老的配餐还是社区居民食堂也有的称其为"老年食堂",也都在为老服务过程中适时调整。
庄河颐养院餐饮部副部长孙洪清告诉记者,过去是由食堂服务人员把饭菜提前分配到餐盘里,养员到了吃饭时间到餐桌就座即可。今年,随着养老院硬件条件的改善,养员们的就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人有了选择权,菜品也更丰富,早午餐各10个菜,晚餐8个菜,养员办理餐卡,自己选餐然后刷卡结账后就餐。
近一两年来,政府也关注到"老人吃饭难"这一热点问题,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明确提出,"社区食堂"是标配之一。以中山区为例,计划到2020年社区食堂数量达到53个,保证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小食堂。麦芽糖居家养老落户春柳街道沙跃社区已有近两年的时间,运营总监汤超明显感受到社区食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辖区部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社区食堂也在不断丰富菜品给老人提供更多选择,比如面点,过去只有传统馒头、花卷之类,现在又增加了糯米糕等一些特色面点,都深受老人欢迎。"
不过在经营过程中,也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宣传力度不够,知道社区食堂的老人有限,每天固定用餐的老人不是很多。对于社区食堂未来发展,汤超还是很有信心的,老人出行不方便的时候,送餐就是刚需了。他们在送餐的时候同时给老人做一下基础健康检查,以及一些力所能及的清洁工作,一系列附加服务增加了老人的认可度。
大连市养老福利协会相关负责人则认为,只有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就餐问题,才算得上是为老服务。社区可以办食堂,但是对于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应该市场化服务,或者优惠服务。政府补贴主要用于为不能自理自炊的老年人送餐,补助服务,而不是补助饭钱。如果都补到饭钱里去,导致食堂不能合理收费,就无法市场化运营,会导致经营困难。同时,由于送餐成本高,大家都不愿意做这个服务,失能老人依旧面临难题。总的说来,大连老年食堂谈改进尚早,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还在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