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打架,受伤的往往是青草。
中美贸易战胶着不清之际,韩国经济却感受到压力,《金融时报》等国际媒体报道开始谈论危机,韩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表面上,韩国经济看起来非常光鲜,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经济平均增长率约为4%,目前也有接近3%,失业率不到4%,人均GDP约3万美元,更不用说韩国作为亚洲民主化的典范,在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眼中已经属于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少数派。
那么,问题在哪里?早在几年之前,曾担任金大中“国民政府经济改革政策”的总指挥张夏成在《韩国式资本主义》中指出,讲韩国经济可以总结为三无问题,无就业、无工资、无分配。经济荣华表象之下,其实也是不少发达社会在金融危机后面临的共同困境,那就是全球步入阶层流动逐渐放缓、增长不再由全面共享的软阶层社会时代。韩国不过是其中一个模版。
从短期因素来看,国际经济情况变化影响了韩国经济。韩国本身是一个外向型经济体,出口占韩国国内生产总值半壁江山,对国际经济变化很敏感。受关税战波及,韩国很多涉及中美的关税贸易不能展开。中国对美国出口带来巨大入超,看起来价值很高,但这一巨大出超本身是全球供应链条的结果。就像昔日的日本一样,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很多涉及第三国贸易,并不仅仅是中国对美国出口,所以一旦中国因为贸易战出口受到打压,韩国这样的国家就会深感压力。过去韩国的崛起是依靠自身特点,过去10年则受益于将自身整合进入中国为主的全球供应链系统,如今这一模式因为中美贸易战而遭遇挑战,韩国经济也面临压力。
中期因素来说,最重要的因素在于韩国人口结构开始变化。对比邻国日本长期深陷失去的二十年,韩国经济状况过去表现高出一筹,但是伴随着韩国人均收入超过3万美元,也陷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韩国国际广播电台(KBS)报道,韩国15岁至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减少,韩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14.2%,这意味着韩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按照国际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为“老龄化社会”,比重超过14%为“老龄社会”。
韩国的情况,在亚洲并非特例。老龄化社会的窘况,最早在日本出现,随之这个富裕的社会出现很多贫困老人。日本NHK电视台曾经拍摄《老后破产》纪录片,在同名图书(上海译文推出)中,提供不少贫困老人案例,让人心酸,不少老人努力工作一生,最终却换得老无所依,“长寿”也变为噩梦——可见老是比起单纯贫困更无尊严的事,有朋友直接说寿多必辱,这其实也是软阶层社会的结果,大家都在老去,但是贫困老人与富裕老人的晚年截然不同,对于老的理解感受也是两般。一些观点动辄认为日本适合养老、日本适合老年人、日本没有失去二十年等等,其实存在误读与偏颇。
没有妥善养老安排的老年人,不得不高龄工作,类似的情况也在韩国开始出现。值得注意的是,韩国人口衰老速度超过日本,从“老龄化社会”过渡到“老龄社会”仅仅花了17年,日本则花了24年。从经济起飞到老龄化社会,中间时间越长,越可能为老龄化社会未雨绸缪。欧洲福利国家之所以能够陆续转型,也在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努力,而韩国、日本等赶超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刻,其实还未来得及为国民福利做好安排与努力,一些老年人陷入人活着钱完了的局面。对于国家而言,养老需求足以对政府财力造成巨大压力;对个人而言,晚年贫困十分可怕。软阶层社会,很多人憧憬的人工智能不会解决一切,甚至是否制造更多问题亦未可知,在社会整体缺乏看护等情况下,没有尊严的长寿将更普遍,甚至在日本这样发达社会也可能变为一场噩梦。
软阶层社会中老年人境况差距巨大。一方面,养尊处优退而不休是少数老年人的现状,另一方面,随着养老人口的增加,从工作中产跌入退休后下层的老龄人口也在增加。
人口结构的变化,作为很难逆转的因素,对经济和政治冲击巨大。它不仅意味着养老压力加大,年轻劳动力人口减少,人口红利消失,更意味着创新活力与变革的丧失。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问题,对日本、韩国这样成功跨越中等收入的国家尚且如此,其他国家可想而知。
人口老龄化与阶层流动放缓彼此叠加,使得软阶层社会情况更为复杂。目前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约9.01亿,占世界人口的12.3%,而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6.5%。按照德勤2017报告,到了2030年全球每十个老年人六个在亚洲。未来亚洲第三次经济浪潮将由坐享人口红利的印度掀起,而在中国,快速的老龄化进程可能意味着“未富先老”来得更早。
也正因此,日本、韩国的经验,对于中国来说值得重视。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对比之下,2000年时,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仅为7%,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惊人,中国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的速度也很快,在日本和韩国之间。中国经济仍有不少增长潜力,今天国人意气风发之余,对如何解决软阶层社会的养老问题,却需要给予足够重视,从社会制度建设与个人理财储备等方面,都需要未雨绸缪。毕竟,日本、韩国的今天,很可能是我们触不到的未来,不可不有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