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
作者:   来源: 盘古智库  2018-09-14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和关键性因素。21世纪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经济社会的常态现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正在改变国家发展的人口基础。人口老龄化社会既蕴涵潜在的发展机遇,也是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阶段、两步走”战略部署,这个周期恰恰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最快的时期。
  牢牢把握中国国情,十九大报告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化改革做出宏观战略部署的基础上,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论述相得益彰,提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1构成了新时代全党、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本战略思想,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层面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重大战略安排。展示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指导思想。
  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具体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老龄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矛盾。老龄问题本质是经济发展问题,从制定人口发展战略的视野,关键是既要为未来发展创造良好人口条件,又要挖掘人口老龄化富含的重大机遇和发展活力,目的是延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
 
  1、人口老龄化是我们的共同未来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历史发展惯性规律的结果。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的死亡率水平就已经降到7~8‰的低水平并稳定至今;婴儿死亡率快速降到42‰并继续下降到目前的7.5‰;相应的,平均预期寿命从65岁升至76.5岁;同一时期,生育率水平经历了空前的下降,总和生育率从5以上减少到1.6~1.7,由此启动了快速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决定了现在和未来不可逆转的人口老龄化方向与大趋势,这是人口转变的规律性结果,无法更改。
  (1)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
  现在的老年人口是60年以前出生人口惯性变化的结果,现在出生人口要在60年后才步入老龄。2017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这个数字到本世纪中期会再扩大1倍以上,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增加至1亿以上,老年人口和高龄人口规模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届时,世界上平均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生活在中国,中国老年人口比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还多16%。
  (2)超快速度的老龄化进程。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分别在1950~1958年、1962~1975年、1981~1994年经历了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年均出生人口分别为2277万人、2583万人和2239万人,遵从人口发展的惯性规律,这三个出生队列步入老龄时,必然形成三次人口老龄化冲击波。目前,我国正处在人口老龄化第一冲击波(2010~2018年)周期内,老年人口规模从1.3亿增加至2.5亿,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5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8.08%;第二冲击波将发生在2022~2035年,是老年人口数量增加最迅猛的时期,年均净增115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41%,老年人口规模从2.7亿扩大到4.2亿;第三冲击波将出现在2041-2053年,老年人口规模继续扩大,从4.4亿增加到峰值4.9亿,年均增加35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77%。纵观2017-2053年期间,老年人口年均净增加68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95%,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平均速度,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总人口超过1亿的人口大国中进程最快。
  (3)超高水平的老龄化程度。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就进入了低生育率时代,预示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我国总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5亿,然后开始缩减,本世纪中期为13.5亿左右。总人口增速与老年人口增速的反向变化,促使人口老龄化水平快速提升,从目前17.3%翻倍升至2053年34~35%,即从平均每6个人中1个老人快速变为平均不足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届时,比世界平均老龄化水平高11~12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值高4~5个百分点,我国将跻身于世界高度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4)超级稳定的老龄化形态。
  当快速老龄化过程结束之后,本世纪下半叶我国将呈现超高水平、超级稳定的老龄社会形态,老年人口规模保持在3.8~4.8亿,老龄化水平徘徊在36~38%,2 列居全球老龄化水平最高国家方阵中。
  人口老龄化正在改变国家的发展基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周期恰好是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口基础将是超级稳定的超高水平老龄社会。既然老龄化步伐无法逆转,实现“中国梦”宏图伟业的过程一定是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老龄化过程,解决未来老龄社会问题的路径将是单向的,挑战更加严峻,保持经济社会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
 
  2、新时代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顶层谋划
 
  我国在政治制度上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基本特质。正是我国坚持了这样的制度选择,实行了全面改革开放,才使国家在极短的时期里快速崛起,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党中央在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从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制度选择和制度建设,以制度的有效性增进制度的合理性,在制度建设发展中逐步确立人们的制度自信。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占全体国民1/6,本世纪中叶将占全体国民1/3的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满足,是调和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共享共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1)老龄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唯一路径,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础。第一,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如何养老只是老龄问题的直接表现,是老年人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但是,老龄社会的根本是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加深的背景下,如何保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源是经济社会问题,是发展问题。这是十八大以来确立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思想基础。
  第二,经济实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保证。十九大进一步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等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家从富起来向强起来飞跃的重大部署,是再创经济辉煌的政策基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根本目的就是要强化国家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效力,积累发展实力,为人民谋福祉。只有更好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人有所为,老有所养。
  第三,做好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工作,是促发展、促改革、促开放的应有之义。十九大把老龄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和“四个战略布局”,站在这个高度重新认识老龄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老龄工作不仅仅是老年管理和服务工作,而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工作,要科学分析和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在老龄工作领域的具体表现,深刻把握未来“两阶段、两步走”战略实施过程中老龄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点上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按照十九大的总体要求,做出新的安排,确保老龄工作与国家发展规划的整体目标共同实施,助力国家宏伟目标的实现。
  (2)党和国家核心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
  2016年2月,国家为加强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2016年5月,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进行专题集体学习,提出“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 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要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要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搞好顶层设计。要着力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要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思路,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十九大又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对老龄工作做出具体战略部署。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定位,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核心领导集体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领导基础。
  (3)顶层设计,谋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策略。
  法律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十八大以来,涉老的国家法律、中央决定、政治局专题学习、国务院专项规划等政策和法规密集出台。如,新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5)、中央国务院落实全面两孩政策的决定(2015)、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提出一揽子方针政策(2015)、国务院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2013)、国务院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2017)、十三个部委局办“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2017)、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2017)、十四个部委局办加强老龄国情教育的通知(2018)等,以及各级政府和各级老龄部门出台三百余项落实的配套政策措施,使得应对老龄社会、保障老年人权益和构建养老服务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顶层设计显露雏形。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并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予以依法确认,奠定了全民积极参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律基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总方针,明确了党对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的统一领导,理清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及家庭、个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中的各自责任以及领导机制、运行机制。以“人民为中心”和老龄工作“五个着力”,这是贯穿应对人口老龄化、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的主线。国家“十三五”规划和老龄事业“十三五”专项规划提出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长期规划,旨在分阶段安排老龄工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3
  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征途上,经过创新实践和大胆探索,生育、就业、退休、家庭赡养和扶养、养老、医疗、长期照护和老年优待照顾等制度安排已经成为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根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全面两孩政策扎实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正在积极探索;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持续推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条件继续优化;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老年人优待项目更加丰富、范围大幅拓宽。养老、孝老、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老年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今天的中国老年人正在享有历史上老年人从未享有过的尊严生活和生命质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业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魅力正在日益展现。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拥有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中国,万众一心、协同行动,有信心、有能力赢得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胜利。这是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特政治优势,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中国模式的根本政治保证。
 
  3、快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续写经济发展奇迹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矛盾将日益严峻,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人口领域的具体表现。十八大以来,我国根据人口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国情,从经济结构深度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经济发展战略高度,充分利用老龄化本身的力量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指出要“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面对新人口形势,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口发展做出战略性新安排,旨在通过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为未来发展创造良好人口条件,深度开发业已形成的老龄社会富含的重大机遇和发展活力,努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老龄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矛盾,把人口老龄化及其压力置于可控范围内,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延续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
  (1)人力资源型人口红利虽弱犹存。4
  随着人口转变的完成,劳动力占优势的人口年龄结构终将被快速老龄化所取代。人口老龄化是人人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与人人共生共享的重大成就,充满机遇。
  第一,人力资源型人口红利的潜在机会正在弱化,但依然存续。人口老龄化快速进程与劳动力资源供给高峰时间重叠,既是老龄社会的挑战期,又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人口老龄化与人口红利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对人口老龄化之担忧淹没劳动力资源庞大且素质不断提升之事实。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5亿增至2012年峰值9.4亿,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的年增量由正转负,劳动力人口存量开始进入减少阶段,但依然充沛,2023年前仍然保持9亿以上,本世纪40年代初依然在8亿以上,本世纪中期还在7亿以上。换言之,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进程最快的时期,按照人口规律,劳动力数量供给一直处在高台期,为经济社会维持中高速新常态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劳动力数量保障。虽然我国收获数量型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正在关闭,但依然是开放的。
  第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老龄社会同时也是长寿社会,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6.5岁。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蕴藏了巨大潜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提升老年人的经济社会参与率,促进不分年龄,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际共识。相对于目前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60岁和女性50~5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明显偏低。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减轻养老金收支风险的措施,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延迟退休本质上是对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释放和再利用,渐进式推迟退休就是把60~64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变为大龄劳动力资源,其规模在1亿以上,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劳动力财富。另一方面,老年人代际转换的人力资本也在快速提升。2015年,60~69岁低龄老人中,11.2%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大大优于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同一指标,在50~59岁的准老年组(2030~2039年进入老龄)几乎翻了一番,为22.0%;在20~29岁年轻人群则高达57.0%。随老年人代际转换,老年人力资本开发的有效性也会随之提高。
  (2)人力资本型人口红利正在增强。
  收获质量型人口红利的基础日渐坚实。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进步、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人口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为我国获取人口质量红利铺垫了坚实的基础。人口死亡率长期稳定在7‰上下,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5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9.9/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仅为10.7‰,婴儿死亡率跌至7.5‰,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人力资本积累奠定了健康基础。同时,教育促使人力资本积累长足进步,2015年末,我国具有大学(含大专)受教育程度人口1.71亿、高中(含中专)受教育人口2.11亿;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人口1.24万人、高中受教育人口1.54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2年(处在高中阶段);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3年(跨入大专和大学阶段)。目前,我国每年中高等教育毕业生已步入千万级时代,研究生毕业60万人/年以上,本专科毕业生超过700万人/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接近600万人/年。职业培训、继续教育也在蓬勃发展。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改善为进一步开发和收获人力资本型人口红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进一步强化我国的经济实力,将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和提升劳动生产率。
  事实上,我国人力资源型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型人口红利之间既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分界,也没有严格的始末时点,重叠收获数量型红利和质量型红利的机会已然到来。当然,实现质量型人口红利的难度加大,这主要受限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转型压力、人力资本能量释放存在困难、老龄化加剧、储蓄率降低等因素的影响。
  (3)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是继续收获人口红利,延续经济奇迹的理论保障。5
  人口红利是建立在人口机会窗口基础上的经济学概念。按照人口发展规律,无论以人力资源亦或人力资本为基础的人口机会窗口,都只是提供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人口机会,人口机会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红利。只有当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措施,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投资、生产、消费、进出口等,与人口机会窗口相互匹配时,才能够把潜在的人口机会转变为现实的经济红利,反之,则会丧失人口机会,错过发展良机。
  改革开放40年,伴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经济、市场因素与低抚养比人口年龄结构、低成本丰富劳动力人口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历史性相遇,中国抓住了人口机会,成功实现了人口机会向经济红利的转变,创造了GDP年均增速9.5%的经济发展奇迹,由此我国实现了全面解决温饱、基本小康和即将达成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人民生活品质实实在在的不断改善,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中国成为成功收获数量型人口红利的全球典范。中国经济奇迹已经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写入世界经济发展史。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本质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所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经济社会发展,人是决定性因素。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大力促进教育发展、实施健康中国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家从富起来向强起来飞跃的重大部署,是再创经济辉煌的政策基础。《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实施制造业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确立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规划了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国家的发展方式转型,为人口红利的转型和延续提供了政策基础。人力资本存量巨大,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和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源动力,是创新发展的引擎,是兴邦的能动要素,是民族与国家兴旺与发展的关键。这是我们走向现代化强国,追求中国梦的必然之路,也是世界强国在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后,依旧保持强国发展态势的经验所在。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