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两位退役老兵南京创办养老服务中心 对象锁定高龄老兵
作者:   来源: 南京日报  2018-10-09

  “小童,谢谢你,多亏有你上门,找到了电器漏电的地方,排查了电线隐患,否则我一个人住,这个国庆节都会过得不安生。”9月30日,在玄武区锁金村街道锁三社区,82岁王奶奶拉着56岁童国强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童国强,一名老兵,一年前与同为老兵的吴长云一起创办了南京市玄武区三点红养老服务中心,开始公益创业,为老人特别是抗战老兵、抗美援朝退伍军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一年来,他们服务老人数千人次。
 
  机缘巧合,两名老兵养老创业
 
  童国强,出生于1962年,江西九江人。1986年通信兵退役后,在南京一家国企工作,居住在玄武区。2003年,因企业亏损下岗失业,一直打零工,日子过得艰难。谈到与吴长云的合作,两人异口同声地说是“机缘巧合”。原来,1964年出生的吴长云老家在安徽庐江,1983年参军入伍,曾荣立三等功。退役后,先在老家工作,后来到玄武区珠江路电子一条街做电脑耗材生意。吴长云告诉记者,这几年,电脑耗材生意越来越难做,就萌生了转型的想法。在和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交流有关退役士兵安置的情况时,他认识了童国强,也接触了一些有关养老的事情。“我俩都50多岁了,再找合适的工作也不容易。民政部门的领导就建议我们进行养老创业。”吴长云说,他和老童脾气相投,选择了先从最基础的居家养老服务做起,为同为老兵的老人服务。
 
  困难面前,养老领域“新兵”信心足
 
  面筋包烩肉、肉汁萝卜、青菜豆腐、清炒豆芽、菊叶蛋汤……9月30日,在玄武区三点红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十多位老人正吃着午餐。1919年出生的老兵孙锡霖,抗战时期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城防要塞工程的修建。孙锡霖老人告诉记者,从去年8月份开始,他在这里吃饭,每餐只要花几元钱。遇到刮风下雨,两个老兵还给他送餐上门。家里有什么困难,也是随叫随到。据了解,从去年创业以来,这两个60后老兵没有拿过工资,只缴纳了社会保险。对于养老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营,他们也是自掏腰包,甚至向亲朋好友借钱。吴长云告诉记者,目前,他俩是养老领域的“新兵”,所有的养老服务都是从头学起,像烧饭、送餐、护理等服务都是亲力亲为。目前处境虽然艰难,但他们有信心。
  “我们要找的不是工作,而是一份事业。我喜欢和老人在一起,尤其是很多老兵,他们太需要帮助了。”在与记者聊天时,吴长云和童国强反复提到这句话。
 
  不忘初心,传承红色文化
 
  让两位老兵自豪的是,作为玄武区民政局精心打造的主题居家养老服务站,他们运营的“三点红”是我市第一家服务于老战士的“红色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吴长云介绍,该服务中心也是玄武区军休一所所在地,这里82位老人除个别是抗战老兵外,其余均是抗美援朝退伍军人,平均年龄85岁以上。看到这些老人,就觉得很亲切,服务起来很有动力。
  不仅如此,吴长云和童国强还将养老服务中心打造成了红色教育基地,一年吸引上千名学生、居民前来学习、参观。记者看到,该中心活动室一角是陈列室,陈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同历史时期的军需品,包括水壶、八角帽及各类奖牌和勋章等。“传承红色文化,老兵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童国强说。
  记者采访结束前,两位老兵一再强调,他们都是党员,从事养老服务也是为其他老兵的子女尽孝。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服务老人质量“绝不打折”。两位老兵的努力得到了锁金村街道和所在社区的认可。在刚刚结束的公益创投中,三点红养老服务中心顺利中标,拿到了7万元的公益扶持资金,暂时缓解了经济上的困难。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