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中国老年人省级政策创新指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老年人政策省级创新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依次是上海、北京、河北、江苏、吉林、天津、福建、广东、陕西、辽宁。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7个省份,西部地区有1个省份,东北部地区有2个省份。
该报告是《中国老年人政策进步指数报告》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量化的数据分析,客观呈现各地老年人政策省级创新度,以此推动各地不断创新、优化老年人政策,使老年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经过2012年~2017年连续六年的监测,本次省级政策创新指数评价体系挑选出目前对养老服务业影响比较大的9个方面和39个评价点作为衡量内容,对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31个省份的养老服务政策创新情况进行评价。数据来源均来自各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官方网站。
《中国老年人省级政策创新指数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和厚智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并在“健康中国行动与积极老龄化-2018健康养老国际高峰论坛”上发布。
五年间:东部地区持续领先中西部地区力争上游
2012~2017年,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份中,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四个省份连续六年进入全国前十名;其中,北京于2012~2013年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天津于2015年成为全国第一,上海于2016~2017年连续两年位列第一;山东于2012~2016年连续五年进入前十名,并于2014年位列全国第一。
全部省份整体变化相对平稳,只有河北、江苏、重庆、四川、青海、江西、河南、辽宁八个省份曾发生15名以上的排位变化且基本都只有一次(只有青海是两次)。即便按曾发生10名以上排位变化的省份来统计,全国也只有18个省份,发生次数最多的也只有3次。另外,前十名连续六年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吉林九省份至少有三年进入。
省级政策创新排名高于人均GDP排名的省份有12个,其中,高于10位及以上的省份有5个,依次为河北(15位)、甘肃(13位)、云南(11位)、安徽(11位)、广西(10位),有4个省份是中西部地区;高于5~9位的省份只有为吉林(8位);高于1~4位的省份有6个,依次为辽宁(4位)、河南(4位)、陕西(3位)、宁夏(3位)、贵州(3位)、上海(1位),有4个省份是中西部地区。
省级创新呈现八大亮点
北京等五省份创新机构养老服务政策,安徽标准化建设单项全国领先。29个省份明确规定护理型床位占比,北京以不低于70%的标准领先;11个省份已制定养老机构服务细分标准,安徽体系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7个省份明确养老机构注册登记程序,上海、福建出台企业类专项意见;27个省份明确规定政府运营养老床位占比,山西等五省要求最严;14个省份制定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北京配套政策建设相对突出。
北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全面领先,上海、吉林、山东单项突出。11个省份编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北京规范化程度最高;6个省份明确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清单制度,上海规定最为详细;15个省份明确对社区养老设施进行补贴,吉林、上海补贴标准清晰;12个省份已出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细分标准,山东体系化建设位列第一;5个省份确定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北京、上海试点先行;3个省份明确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延伸至社区养老设施,上海全市铺开;16个省份明确为老旧社区和老人家庭改造提供资金支持,上海标准清晰。
上海领衔推动长期照护服务政策,天津、河南、山东单项突出。10个省份统一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上海、河南出台专项地方标准;6个省份明确老年人能力评估流程,上海设计最为清晰;19个省份建立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北京、天津是最早探索地区;8个省份制定养老服务评估实施办法,天津、江苏是最早探索地区;4个省份确定开展省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山东是最早探索地区;上海将生活照料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创全国省级层面先河。
北京位列医养结合政策创新首位,河南、山东、上海单项突出。26个省份确定开展省级医养结合试点,河南等3省下沉至县级行政单位;4个省份出台医养结合相关服务标准,山东体系化建设最早;4个省份明确出台家庭老年人照护能力培训政策,上海提供专项资金支持;18个省份明确提出发展社区居家老人慢性病管理,制度建设是共同特征;北京出台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专项文件,成全国唯一。
河北等四省份引领养老人才政策创新,福建单项突出。12个省份出台养老护理员在职补贴政策,江苏补贴标准最高;10个省份实行养老护理员积分落户政策,上海落实细则最为明确;23个省份明确培训补贴或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福建出台实施细则;11个省份出台中高职、普通本科学生入职奖补政策,辽宁等地规定具体。
吉林等五省份并列养老产业政策创新首位,北京、天津、山西各有单项突出。26个省份出台财政贴息与担保政策,天津是最早探索地区;20个省份要求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湖南等六省份已实际推进;25个省份明确提出养老用地指标和性质类型,北京表现最为突出;21个省份明确为境外企业投资提供政策优惠,山西相对突出;10个省份明确为老年智能产品研发企业提供政策优惠,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是普遍举措;23个省份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信贷支持,上海相对突出。
北京、上海引领行业信用政策创新,河北也有相关探索。北京、上海两个省份在“是否制定开展养老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是否要求制定养老服务业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均有相关政策出台,在全国层面首次呼应了国家文件中关于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此外,河北也进行了相关探索,明确将全省养老服务行业法人、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的行业信用信息纳入该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上海老年公益政策创新优势明显,天津、广东单项突出。10个省份出台老年教育专项发展规划,天津是最早探索地区;8个省份建立老年人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广东采取政企合作共建模式。
河北、陕西引领农村养老服务政策创新,内蒙古单项突出。4个省份制定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社会化改革政策,河北试点突出;15个省份明确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提供资金支持,江苏等4省标准清晰。
提升服务成老年人政策创新重要方向
整体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快速加深,我国各省级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在逐步加强,全面放开市场、提升服务质量已经逐步成为老年人政策创制的重要方向。
未来,我国各省份养老政策将呈现六大创新趋势:一是,长期照护服务政策体系将成为各地建设重点;二是,医养结合将由点到面快速推进;三是,精细化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将在各地逐步加强;四是,以服务清单为基础的社区居家服务政策将在各地不断推出;五是,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将得到加快推进;六是,养老人才队伍建设优惠举措将逐步推广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