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有益补充,更强调普通居民间相互帮扶与慰藉的互助养老成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日前,经北京市怀柔区民政局批准,一所由民间投资兴办的“北京爱心互助养老中心”在京正式启动,为解决北京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解决老龄人口逐年递增的严峻态势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途径。
“你愿意去养老院生活吗?”面对这个问题,不少老人都会不假思索地选择摇头。究其原因,“有了围墙,没了温情”。亲情的缺失既是老人们的现实顾虑,也是养老院面临的普遍问题。然而,近年来随着城乡留守、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对老年人生活又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调查发现,村村(社区)全部建养老院将所有老人供养起来不切实际,更何况有些老人身体尚好且有一定劳动能力时,也不会入住养老院。这一实际情况,为探索建立新型养老模式提出了的新课题。
“这种互助养老新模式是被人口严峻老龄化‘逼’出来的。”怀柔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高龄、独居老人大幅度增加,老年人口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目前,仅怀柔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44837人,占户籍人口16.21%,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原有镇乡敬老院、托老所等机构已明显不能满足现有的养老需求,加大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资助和扶持成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有益补充。
为此,怀柔区在北京市率先“试水”探索并建立相互帮扶与慰藉的互助养老新模式——“互助养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养老服务业,完善社区(便民利民)养老服务网络,优化配置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形成推动养老机构的全新合力。
这种“互助养老”新型养老模式,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敬老院”和“居家养老”,力图破解现实养老难题,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与传统农村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不同,互助养老中心突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助互助,通过建立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文化、教育等各种公共服务资源,集中解决老年人的日间生活照料、情感交流、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问题,让老人空巢而不孤独,留守而不郁闷,过上了“离亲不离情,享乐家门口”的晚年生活。
据介绍,该养老中心立足于发挥中老年人的长处,集生活娱乐、康复医疗、教育培训等多种经营于一体。经过前期对老年人有计划的基本培训,使进入养老中心的中老年成员先在模拟的养老环境中进行适应性生活,在不需要政府投资的前提下,经过学习和技能培训,积累养老所需的必要资金,掌握基本的养生知识和互助技能,并在日常交往中逐步形成新型的人际和“家庭”关系,为日后进入正常的互助养老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未来,凡是进入养老领域的中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还可以发挥个人所长,在自助、互助发挥余热的平台上继续增值财富,以此改变养老单纯“依赖国家,依赖救助和依赖子女”的旧“三依”模式,由单纯的资源消耗转化为养老产业的内需支撑。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