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看同小区20户家庭“抱团养老”
作者:   来源: 扬州晚报  2018-11-22

  我帮你买菜,你帮我看家;一起旅游,一起聊天解乏……随着独居、空巢老人数量逐渐增多,一种“抱团养老”新模式开始在我市一些小区流行起来。其中广陵区汶河街道荷花池小区探索养老新模式,该小区有20户家庭自发“抱团养老”,互帮互助,共度晚年。
 
  20户家庭“抱团养老”
 
  “想换换口味,明天想吃顿饺子。”前天,荷花池小区居民沈大爷在芳邻长廊里吆喝了一声,邻居张丽华和朱静秋就放在了心上。第二天,买菜、做馅、擀饺皮、包饺子……三户家庭忙活了一上午。中午时分,大伙将400只饺子分装好,分送到6幢、7幢、19幢居民楼里的20户家庭。
  这温馨而又热闹的一幕在这20户居民中是常有的事。“10年前我们就喜欢聚在一起,现在队伍发展壮大,新加入的老人也不少。”62岁的朱静秋告诉记者,他们中的多数人和子女不同住,邻里之间互相照应,谁家有困难只要招呼一声,都能有求必应。朱静秋说:“年轻人忙,老人自己在家孤单,‘抱团养老’大家都有个伴,有人加入我们也很欢迎。”
  72岁的张丽华住一楼,家里院子门常半掩着,“白天孩子们都上班了,我烧一大锅吃的,看见谁路过就招呼一起吃饭。”左邻右舍陆续赶来,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其乐融融……“我们原本是邻居,现在成了好姐妹,别看我们六七十岁了,但还想一起再过20年。”张丽华坦言,这种养老方式挺好的,周围不少邻居都是独居、空巢老人,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掼蛋,每年还一起出门旅游,甚至看电影、做公益,晚年生活多姿多彩。
  上个月,朱静秋被查出脂肪瘤,做手术需要住院一星期。丈夫在医院忙着陪护,每天的饭菜成了难题。邻居们纷纷伸出援手,还排了“值班表”,买菜、烧菜、送饭,分工十分妥当。
 
  情系困难群体,老有所为不孤单
 
  “赶在降温前,我再去联谊市场批发些鸡回来。”记者采访时,57岁的赵明芬拿出记账本,挨家挨户忙着登记。
  天气不好时帮邻居采购菜,这是赵明芬常做的事。“我年纪小些,高龄老人出门不方便,大家互相照应吧。”赵明芬告诉记者,每周聚餐2-3次,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
  大伙在身心愉悦的同时,也在播撒爱心。
  荷花池社区主任曹霞介绍说:“2014年社区走访居民时发现,部分住在高层的老人为了省钱和送奶师傅商量好,牛奶不需要配送。”知道这事后,热心的朱静秋发动几位邻居,每天坚持骑车去扬大奶站为空巢老人取牛奶,并送奶上门,风雨无阻。
  曹霞表示:“我挺感动的,一件小事能够长期坚持很不容易。”
  有感于居民的奉献精神,社区还特意向市民政部门申请了“社区儿女情——退休职工志愿者免费为特殊社区老人送奶计划”公益项目。
  此外,每年冬天,心灵手巧的老人们还会编织各式各样的帽子、围巾、毛衣等。“通过社区我们了解到一些困难家庭的情况,上门为孩子们量身定制。”朱静秋认为,关心弱势群体,让困难家庭的孩子冬天穿得暖和和的,老年人能够发挥余热,也很有成就感。
 
  “抱团养老”是趋势,社区帮扶紧跟上
 
  曹霞告诉记者,荷花池小区是老小区,老龄人口众多,辖区内老龄人口约占21.8%,如何让老人们安享晚年是社区工作的重点。据悉,社区从2014年开始尝试探索这样的新型养老模式,陆续为老人们提供了全科医生、送餐上门等全方位服务,还修建芳邻长廊和芙蓉口袋广场,为老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空间。曹霞指出:“‘抱团养老’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养老,是很多老年人乐意接受的方式。”
 
  专家说法:“抱团养老”还需全社会共同协助
 
  扬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林斌副教授表示,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抱团养老”这种现象很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社会应该接纳多样化的养老模式,‘抱团养老’益处不少,值得提倡、推广。”吴林斌指出,在这种养老模式中,年纪小些的老年人能够发挥优势,照顾年长人群,同时可免去老年人在养老院生活带来的不适感。
  吴林斌建议:“‘抱团养老’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政府有关部门应予以关注,并及时提供帮助。”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