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一种外形酷似汽车的四轮电动车在街头屡见不鲜,车身冠以多种名称——“老年代步车”、“观光车”、“低速四轮车”、甚至还有“新能源汽车”等。这类车辆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又能遮风避雨,不需要办理任何证照手续就能上路,备受市民特别是中老年人青睐。也成为年轻人表达孝心的新方式。
“不用上牌、不用考本、还挺便宜。”买了一辆电动四轮车,每天像汽车一样开,不用考虑尾号限行,不用担心停车难题,甚至连堵车和贴条都不怕……正是因为种种不受限,这些低速电动车在路上无视交规,横冲直撞,或是低速占道,让很多驾驶人不堪其扰。
11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开展低速电动车清理整顿工作,严禁新增低速电动车产能,加强低速电动车规范管理。
低速电动车主要指行驶速度低、续驶里程短,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技术水平较低,用于载客或载货的三轮、四轮电动机动车,包括老年代步车等。近年来,我国低速电动车生产和市场规模无序扩张,生产企业数量已超过百家,产销规模已超过百万辆。低速电动车的无序生产和使用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据相关部门统计,近5年全国发生低速电动车交通事故83万起,造成1.8万人死亡、18.6万人受伤,由低速电动车引发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增长,近三年年均分别增长23.3%和30.9%。
只是低速电动车,却事故频发,问题出在哪?
生产工艺无法保证安全
这类车普遍车体较高、质量较轻,稳定性很差。同时刹车构件多为抱刹设计,要用很大力量踩到底才能刹住车。如果是反应慢、力道不足的老年人驾驶就更加危险。车身外部,前后都没有防撞吸能结构;车身内部,连最基础的安全带都没有,更不用提安全气囊等配置。另外,这些车辆出厂前也未经过碰撞测试,安全性能无法保证。
使用群体缺乏风险意识
在老年代步车的消费者中,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他们几乎都没有驾照,未经过正规驾驶培训,不熟悉基本的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和通行规则。不能考取驾照的老年人,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已经变差,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极易发生事故。
想让它像汽车一样快,一样方便,却不想受汽车的安全法规、牌照、驾照方便的限制。这是“老年代步车”使用者的普遍心理。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农村等地方,因道路安全隔离设施、标志标线不完善等,此类车辆随意穿插、掉头、逆行、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更是常见。
如今,六部委《通知》地方政府加快出台管理办法,是对驾驶者及交通参与者的一大保护,只有从源头治理,才能减少事故发生率。虽然对于老年人来说,接孩子、买菜、出游等出行场景会有些许不便,但方便出行,首先要确保安全。
保守估计,目前低速电动车的市场保有量大约有400万辆左右,主要集中在3—5线城市以及广阔的乡镇和农村市场,治理起来也是一大难题。地方管理部门首先要解决的管理难题,首先要承认存量市场的合法性,对已经投放市场的车辆进行规范管理,设置合理的过渡期,让老百姓逐步过渡到“有资质、有路权”的合法的低速电动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