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投资养老机构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商机,被称作“朝阳产业”。但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新近发布的数据显示,偌大省城目前只有民办养老机构23所,床位设置不过2824张,且平均入住率仅为54.1%。
这一组尴尬的数据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引发起人们的思考: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前景理应看好,为什么在现实中却举步维艰?它们遭遇了怎样的成长瓶颈?这项朝阳产业如何才能真正迎来朝阳,从而扛起机构养老的重任?
位置偏远设施简陋,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夕阳红敬老院,是太原市迎泽区的一所民办养老机构。11月底,记者来到这里进行了调查。
从建设南路拐入朝阳街,穿过人车熙攘、高楼林立的服装城,一个个杂乱的商铺和一排排灰暗的民房映入眼帘,这里是太原东山上的郝庄乡松庄村。在路边一条狭窄的胡同深处,一座三层小楼混杂在周围或高或矮的民房中,很不起眼。若非门上的牌子和楼前小院里坐着几个晒太阳的老人,谁也想不到这里“藏”着一所敬老院。
走进狭小的院内,放眼看去,没有任何可供老人们健身的体育器材。拾级而上,敲开二楼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该院院长郭宁。
“这儿离市区太远,老人入住后探视很不方便呀!”对于记者这样的抱怨,郭宁显然早就习以为常,他解释说:“我倒是想把自己的敬老院搬到迎泽大街,但辛苦一年赚的钱根本不够交房租哩。”
随后,记者参观了老人寓所。每个房间都打扫得干干净净,里面摆放着两三张老式床和电视机、衣柜、饭桌等。由于家具家电式样陈旧,床的大小高低不一,入住老人的被褥也不统一,使不大的房间显得很零乱。在一间寓所里,4个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打扑克。他们告诉记者,这里没有配备专门的活动场所和食堂,吃住娱乐全在同一间屋,茶余饭后除了聊天晒太阳,就是打打牌、下下棋。
墙上的收费标准公示牌显示,与省城公办养老院动辄每月2000元左右的入院费相比,这里的 “门槛”要低得多。即便是对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实施一对一护理,月收费也仅1800元。
据调查,养老服务业属于微利行业,再加之太原市民办养老院大多规模小、档次低,利润就更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节约成本,它们纷纷远离市区,选择了在城乡接合部租赁价位低廉的民居。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设施简陋……种种劣势,让民办养老院在与拥有资源优势的公办养老院竞争时,只好打出“低价牌”,在夹缝中求生存。而这势必反过来影响服务质量,制约自身的发展壮大。
正是由于身陷这一恶性循环的怪圈,多年来,夕阳红敬老院的床位始终在60张左右徘徊,无力扩大规模。
护工难招时有风险,频频危及正常运转
“如果仅仅是收费低、利润小,至少还能维持下来。更头疼的是护工队伍不稳定、专业水平低,这已经危及到了我们的正常运转。”郭宁说。
记者了解到,入住养老院的有不少失智、失能老人,对于这些特殊人群,护工从早到晚不仅要喂饭喂药,还需洗衣服、打扫卫生,有的还得搬动老人晒太阳,料理大小便等。工作的苦、累、脏,令许多求职者望而却步。而利润微薄的现实,让民办养老院又不可能给护工开出丰厚的工资、提供完善的社保,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招工难。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不仅学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和年轻人不情愿来,就连城市下岗职工也大多不愿从事这份工作。更替频繁,流动性大,业已成为省城民办养老机构护工队伍的一种常态。
为了缓解护工严重短缺的状况,业内人士把目光转而投向了农村中老年妇女。这支队伍颇能吃苦耐劳,但文化程度较低,就连基本的护理技能都难以掌握,更谈不上对老人实施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较高级别的护理。
以夕阳红敬老院为例,现有的7名护工全部是农村妇女,平均年龄50岁以上,无一接受过专业培训。此外,因为“养活不起”,这里的入院老人也没有专职的医务人员,而是由附近一个小诊所的大夫兼职,月薪500元。
护工队伍整体素质较低,而且养老院的服务对象系年事已高、常常患有各种疾病的老人,二者的不期而遇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运营的高风险。前不久,入住省城一所民办养老院的一位老人吃饭时不慎噎食,这原本算不上什么,却因护工缺乏急救技能,致使老人死亡,养老院最终赔付30余万元。
调查表明,像这样由于老人摔跤、磕碰或生病等意外原因引发的官司,在省城民办养老机构时有发生。
郭宁告诉记者,长期从事这一行业,让自己患上了一种职业病:每次外出时都提心吊胆,反复交待留守护工一定要小心照料老人,生怕发生一丁点儿的闪失。
创优环境悉心护佑,让朝阳产业早日迎来朝阳
数年前,郭宁曾经到省城一家公办老年公寓“取经”。宽敞明亮的寓所,健身、休闲、医疗、康复等设施的一应俱全,护理人员专业化的水准,年轻女护工的笑靥如花,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创办一所高标准养老院成了他最大的梦想。
去年年初,郭宁距离梦想的实现仅一步之遥。当时,太原市某城郊村的党支部书记主动找到了他,提出想在村小学旧校址合作修建一所大型生态养老院。共同的理想,让双方一拍即合。但在筹集建设资金时,却没有一家银行愿意提供贷款,也没有企业家对兴建微利的养老院表示出兴趣,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早在10多年前,国家就开始鼓励民间资本投身养老业。可是,孤军作战的众多先行者却在实践中屡屡受挫。究其原因,尽管民办养老机构自身存在一些不足,如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服务设施差、管理不够专业等,但最根本的还是缺少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惟有打破这个瓶颈,让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站在同一条起跑线,困扰它们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才会逐步解决。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数量日趋庞大的老人呼唤专业的护理服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仅靠政府投资的有数几家公办养老机构显然力所不及,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发展,才是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根本之道。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着手研究相关的扶助政策。广州对自有产权社会福利机构每张新增床位资助3000元。上海规定由个人、养老院和政府三方按比例出资,为入院老人购买意外伤害险。从2009年开始,太原市民政局逐年加大了福彩公益金支持养老事业的力度,下一步还将加大养老院护理人员的培训,经费由养老院、个人和民政部门共同承担。
民办养老机构在帮助社会承担养老责任方面发挥着正能量,理应得到政府的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阳光雨露的润泽下,它们必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