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一家养老院入住了一批90后,他们每个月支付300元就能住上30平方米的标间,低廉的住宿费包含一个条件,每个月参加养老院里的助老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20小时。“敬老换住宿”的养老新模式引发关注,浦东民政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条件具备,浦东也可进行相应尝试。
这是杭州规模最大的一家养老院,住着600多位老人,床位有空余,老人们也希望有耳目一新的生活内容。养老院向全社会的年轻人发出了“招募帖”,很快就得到了响应。经过筛选和面试,一批有爱心、有时间的年轻人成为老年人的“小伙伴”。
他们中,有的有一技之长,比如有一位国画和书法老师,之前只教孩子,现在多了十多位爷爷奶奶学员。利用休息时间,他手把手教老人,从一笔一划、一花一叶开始,不厌其烦。老人们也特别配合,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特别上心,每次上课,师生之间充满了欢声笑语,时间也过得特别快。有的年轻人不是专业老师,但也能将自己熟悉的东西与老人分享。比如怎么在手机上和家人聊天或者视频,老人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在年轻人看来都不是问题。“小伙伴”的到来改变了老人们原有的生活,他们陪老人散步、打桌球、看新闻,一些年轻人表示,养老院不仅解决了他们住所的问题,还让自己更了解了不在身边的父母。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双赢”的养老模式有助于为养老院注入青春活力,尤其是这些年轻人每月要完成一定量的助老志愿服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老人,改变养老院相对沉闷的生活节奏。同时,这也有助于减轻年轻人的租房负担,老人的人生经验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难得的精神财富。
记者了解到,“年轻人住进养老院”的养老方式并不是首次出现,几年前,浦东也进行过类似尝试,鼓励年轻人住进独居老人家中,以居家的方式照顾老人,从而省却住宿的费用。“老人有空余的住房和被照顾的需求,年轻人以服务换取住所,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居家模式的管理难度比较大,因为双方都渗透到了对方的生活中,彼此的干扰比较多,因此这项尝试未能深入下去。相比而言,年轻人入住养老院更可行,如果各方面条件具备,我们也可以进行新的探索。”浦东民政相关负责人说。
不过,这样的模式虽好,却也有瓶颈存在。比如,一方面基于社会老龄化步伐加快,养老院的床位势必紧张,这是“敬老换住宿”的最大障碍,以浦东为例,公办养老院床位还存在缺口,无法容纳年轻人入住;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意愿问题,即便养老院愿意在养老床位之外增加专供年轻人入住的“公益床位”,也应该尊重院内老人的意见。不管怎样,养老模式的创新需要各方力量的推动,需要配套的制度跟进,以更好应对老龄化的社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