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午,冬雨迷离,寒意阵阵。记者走进仙女湖区观巢镇观巢村颐养之家,顿感暖意浓浓,老人们正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看采茶戏,时而哼唱,时而互相交流。临近中午,随着一声“开饭了”,红烧鱼、清炒南瓜、紫菜蛋汤端了上来,老人们三三两两围成一桌,一边吃着,一边聊着家长里短。
“一日三餐吃的都是热气腾腾的饭菜,还能和住在一起的老人们聊聊天、看电视,日子比以前充实多了。”78岁的昌连秀言语中透露出安享晚年的幸福与知足。她102岁的婆婆也入了“家”,在“家”里,两人不仅心情愉悦,身体也硬朗了。“老了老了,赶上了新时代,过上了好生活。”昌连秀说。
为有效破解农村留守、独居、高龄老人的居家养老瓶颈,2016年底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党建+”为统领,抓住农村养老这个基层群众最大的“痛点”,在全国首创“党建+颐养之家”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进行有益探索,为农村老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服务,让老人们在家门口颐养天年。
“这是一项‘老人开心、子女安心、组织放心’的‘三心’幸福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独居及困难老人的养老难题。”近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简桂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前,全市413个村中已建成736个颐养之家,基本实现符合条件、有需求老人的全覆盖。
老有善养让老人开心
“入家”的老人们大多把颐养之家当作精神家园。渝水区罗坊镇黄花堎村76岁的胡云林,之前在市区的儿子家中生活了六七年,听说村里开办了颐养之家,2017年他毅然选择回到村里“入家”。“‘入家’比在城里好,在城里生活不习惯,在老家舒服,又有很多同龄的老人说话。”胡云林说,一开始儿子儿媳都不让回,但看到村里开办的“颐养之家”这么好,也就安心让回了。
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截至2017年底,新余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7.73万人,73岁以上老年人6.5万人(其中农村3.86万人)。
“农村居家养老工程起源于渝水区水北镇,起初是水北籍爱心企业家自发捐建的,老人们的在那里一日三餐都是免费的,这是‘党建+颐养之家’的最初的雏形。”水北商会党委书记周金林告诉记者,不过这种乡贤反哺家乡的做法并不是可持续性的,而且各村建设标准也不一。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决定把‘党建+’融入到这项惠民的民生工作当中,由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共同牵头组织实施”。
2016年12月,市委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但凡有需求的行政村,建设颐养之家,完善养老服务保障”的目标,市委、市政府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将颐养之家的建设列入2017年重点民生工程,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推行“党建+颐养之家”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精细化管理让子女放心
走进仙女湖区欧里镇白梅村“颐养之家”,只见卫生室、阅览室、文娱活动室一应俱全。“这些都是村干部向上级争取来的。”管理员习继龙介绍,这些配套设施丰富了老人们的日常生活,让“颐养之家”的人气越来越旺。
“颐养之家”多设置在老人较为集中、交通相对便利、辐射距离较近的村小组,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近“入家”。“颐养之家”所在的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送餐制、寄养式、志愿服务储蓄化和农村老人团体小额意外伤害保险等方式,尽量满足留守老人的不同需求。
据了解,“颐养之家”的建设经费属一次性投入,按照每个行政村10万元的标准补贴,由市、县、乡镇三级财政按4:4:2比例分担,采取“政府补贴、村级配套、社会捐助、个人出资”等多种模式,做到财力够得着、基层办得起、老人负担得起。
具体操作上,年龄在73岁(含)以上或生活能够自理的独居、困难老人,自愿“入家”的须与其儿女签订协议;费用按每人每月350元左右标准(主要是餐费支出),个人负担200元,市县财政负担100元,其余来自乡村自筹和社会捐赠。去年一年,就有本地民营企业家等各界爱心人士捐款1500多万元,确保“入家”老人“老有所养”。
新余市还明确了村支书、村主任或村小组长作为“颐养之家”责任人,组织“颐养之家”的老人们创建“亲情微信群”,安装“亲情千里眼”,设立“亲情聊天室”,让老人能够与远在他乡的子女随时“面对面”聊天。同时,这些责任人也会组织有文艺特长的村民、志愿者以及剧团,在一些节日到“颐养之家”开展文艺表演等志愿服务。
自助互助让组织放心
高新区水西镇江边村委76岁的李伟发,每天早上7点都会按时赶到村头村的“颐养之家”,开始一天的“工作”,熟练地安排和查看一天的伙食。如今精神矍铄的李伟发,谁都不会想到此前他还曾因老伴的突然离世而患上了抑郁症,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入家”后,他和另外两位老人一同进入理事会,自愿义务地承担起了“管家”的工作,分别管钱、管账和管事。
“老年人其实没啥要求,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寂寞,最大的快乐就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主动承担起一些工作,忙碌的感觉反而让他自我感觉特别好,心情好,身体自然也好了。”李伟发说。
据了解,新余市的“颐养之家”建立完善了炊事员、食品采购员、老人用餐、环境卫生管理、志愿者服务等各种自助互助管理的规章制度,引导鼓励老人在“颐养之家”实现自我管理。有条件的还提供一块小型菜园,除了让老人活动筋骨外,还能让他们吃上新鲜无公害的时令蔬菜。
自己“当家”后,“颐养之家”的老人们生活更自在了,关系也更融洽了。今年5月,新余市出台《提升“颐养之家”管理和服务办法十条》,实施“颐养之家”精细化管理和温馨化服务提升工程。在管理方面,建立由2~3名“入家”老人组成的理事会,引导老人互助管理,同时引导尚未‘入家’的老党员、老干部参与志愿管理,逐步实现由组织全权负责向‘老人自我管理、村级监督指导’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