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晚年幸福与否,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养老服务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作为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烟台早在1987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省提前7年,比全国提前13年。目前,全市老年人口已达126.3万,占总人口的19.38%;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被改写,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将达到143万,占总人口比例将上升到21.9%。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烟台全面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01处,各类养老床位达3.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7张。“十二五”末,将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以上。
1.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01处,各类养老床位达3.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7张。“十二五”末,将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以上
2.规划建设了12处社会福利中心,目前,已有5处正式投入运营,到2013年底,又将有5处投入使用
3.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延伸,在独居、空巢老人中探索发展邻里互助养老点300多处
4.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
高标准建设养老服务机构
“开饭喽!”昨天中午,伴随着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亲切呼唤,800余名老人的午餐时间到了。在敞亮的餐厅里,老人们围绕餐桌而坐,餐厅工作人员为他们端来了热腾腾的大米白饭、苜蓿贝丁等菜肴。
“这里伙食好,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今年81岁的郑淑兰老人说,自己已经在这儿住了3年多,感觉环境特别好,电视、棋牌、健身什么都有。
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是烟台高标准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烟台整合多方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引导民间资本、个人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形成了以敬老院为基础、公办福利机构为示范、民办老年公寓为骨干的养老机构发展格局。
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争取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机构建设水平。2007年以来,先后投入近10亿元实施敬老院改扩建工程,敬老院总数增加到130处,其中98处达到省一级敬老院标准,床位总数是五保对象人数的107.8%。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市级福彩公益金资助敬老院完善设施和解决医疗、取暖等困难,五保集中供养率连年稳定在80%以上。建设完成了投资2.3亿元、占地180亩、设计床位1000张的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以一流的设施、规范的管理、亲情的服务,为加快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规划建设了12处社会福利中心,累计投资超过20亿元,目前,已有5处正式投入运营,到2013年底,又将有5处投入使用。
“早送晚接”养老不出社区门
5日上午8时许,新桥社区72岁的王云彩被女儿准时送到了凤凰台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孩子白天上班,我一个人在家实在无聊,所以每天都准时来这里玩。”王云彩说,在这里花6元钱就可以吃顿午餐,儿女也不用为自己的午餐操心了。照料中心内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室、休息室等。“可以健身、休闲,累了还可以到休息室睡觉,离家近,周围也都是熟悉的人,所以老年人都愿意来。”该中心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烟台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在芝罘区建立了“烟台市养老服务市场”,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在市场内设立家政服务窗口、社区服务信息平台、配餐中心、托老所等,以启发社会力量培育和壮大服务品牌,提升养老服务规范化水平,带动全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9000多万元,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0处。全市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为进一步调动基层的积极性,烟台制定出台了《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市级按照相关标准在省级资助的基础上再分别给予20-40万元的配套资助。
居家养老服务推出“电子保姆”
1日上午11时许,85岁的孙文盛老人按下了家中“电子保姆”的按钮。很快,烟台居家养老服务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给老人打来了电话,得知老人要找儿子,工作人员立刻打通了老人儿子的电话告知他与父亲联系。
类似的求助电话,烟台居家养老服务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平均每天能接到30余个。指挥中心主任柳晓燕告诉记者,像老人需要清洗油烟机、通下水道、找子女、找保姆、擦玻璃等,都可以通过电子保姆呼叫器来实现。
“居家养老呼叫系统是在2010年全面引进的,在老人家中安装一键通‘电子保姆’呼叫器。”烟台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负责人姜树增告诉记者,“电子保姆”实现了与指挥中心联网,对衣食住行、医疗、娱乐、家政等实行全方位的数字服务,80岁以上老年人和部分特殊对象的年服务费由政府提供。
近年来,烟台组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对6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城镇“三无”老年人、城镇低保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和“三老”(老烈属、老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优抚对象等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每月提供政府购买服务一般不少于30小时,市财政按每人每小时6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截至目前,市中心区已购买服务27万小时。
与此同时,全市积极开展邻里互助养老点建设。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延伸,在独居、空巢老人中探索发展邻里互助养老点300多处,使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老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机结合,满足了独居、“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
(来源: 水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