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养老成为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焦点性议题。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不仅成为每个人人生历程的最后期许,也是推动社会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所在。尤其在老年人跌倒、走失、独自外出遭遇紧急突发情况而无人帮扶,日趋成为社会性难题后,如何高质量满足老年人群各方面需求成为当务之急。
在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陆军看来,老年急诊急救工作迫在眉睫。
1月20日,在首届中国急诊急救科技发展论坛上,陆军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任何一个专业,包括老年医学,仅仅是被认为老年医学人口的数目,在世界上位居第五大国家。围绕老年医学、老年急救、老年科普,包括在基层医学领域,对基层的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及科普普及。急诊医学科学技术的相关科普常识,让更多老百姓通过计算机、APP此类渠道,关注到急救常识技能,在特殊需要时,为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急救。
规范为先 近年来,关于“扶不扶摔倒老人”的话题讨论从未停止过。此类讨论的核心往往是,抢救伤者过程中的法律担责情况。
“急救需要配套‘好人法’,法律要免责,这一方面国际上已有成熟的机制。”“120”创始人、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教授、主任医师李宗浩此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呼吁道。
据悉,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又被称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励善意救助伤病的高尚行为。
但在院前急救中,由于医生施救场所通常在执业医疗机构之外,一旦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极其容易诱发医患纠纷。
“以心肺复苏急救为例,这个医疗机构在培训,那个保健机构在教授,那谁教的是对的、有效的?很难评估。所以需要一个国家标准去规范统一。”李宗浩说道。
实际上,国家原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3年12月19日就曾颁布《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自2014年2月正式实施以来,对院前急救中的机构设置、执业管理、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均加以规范。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称,国家正在研究制定院前急救管理条例,明确政府部门责任,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急救体系,通过立法保证医疗急救规范化、法制化,特别是为见义勇为行为制定免责条款。
在李宗浩看来,我国医学救援建立的标准规范应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的现代医学救援水平能够更科学和规范。另一方面,也要动员民众参与到医学急救中,加强对民众的医学救护知识普及,使在第一现场的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患者或伤员正确的医学救护。
技术接力 从患者发病到送达医疗机构救治的生命赛道中,时间是生命唯一的竞争对手。如何加强“120”急救调度与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院前急救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得力的“指挥棒”。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主任郭伟看来,生命救治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过程,融合和互通成为中国急诊急救科学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推动急诊急救事业全链条、高效率运转的措施、方案、技术手段全方位应用。
郭伟以2018年10月发生的一场“生命接力赛”真实案例举例说道。2018年10月,北京某中学学生宇泽,因车祸重度颅脑损伤,病情危急,需从内蒙古人民医院转运北京天坛医院。全程500公里,沿途需要经过山区坡多、弯多路段,且货运车辆较多。为生命“抢”时间,相关消息经通信部门转发传播后,在内蒙古至北京的急救爱心接力沿途中,车主有序避让,再加上交警带道,急救车比计划提前两小时达医院。
事实上,在院前急救协作调度中,互联网技术有着先天优势。譬如,为让急救车避免因交通拥堵延误救援时间,一些地图APP上线了“急救车让行播报”功能。
为尽可能缩短“生命赛道”的距离,一些医疗机构着手“绘制”常见急症的救援地图。2018年11月,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血管急救分会联合推出“中国胸痛中心急救地图”。该地图覆盖31个省市的669家胸痛中心。
患者通过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胸痛急救地图”,即可通过自动定位查看或搜索周边已通过胸痛中心认证的医院,了解医院简介以及路线、时间预估等;且在其小程序界面还能一键拨打“120”。
“急救急诊对时间要求高,是因为常见的高危急性胸痛病人,死亡率和时间直接相关。比如,心梗患者,病发2小时与病发12小时以上的,救助效果明显不同。形成覆盖全国的胸痛快速救治网络,有助于患者更快地找到附近具有救治能力的胸痛中心,提升救治成功率。”天津胸科医院急诊科李昭颖医生说道。
财政支持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近日就完善急救体系提出的工作要点中,特别提及在公共场所配置AED。
公开资料显示,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ExternalDefibrillator,AED)是一种急救设备。有别于医院中限定专业医护人员使用的手动除颤器,AED能供一般民众使用,以帮助心脏骤停、心室颤动的病人恢复心律,缩减了过去等待医护人员到达才施予电击除颤的时间差。及时对患者进行AED除颤和心肺复苏,将有很大的几率挽救生命。
据李昭颖介绍,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目前国内的院前急救中AED的普及率很低。一方面,国内民众对AED的认知及使用很少。在一些发达国家,AED的普及率可能会达到80%,很多国家将心肺复苏操作列入学生必修课程。另一方面,AED在公共场所投放也面临后期维护、定期保养及检测等问题。“当200米范围内出现一个猝死症状的患者,路人取用AED施救,才发现AED是坏的或者无效的,那投放就没有意义了。”
上述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AED的配置这件事情,既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大家共同的支持。
实际上,AED此类急救装备近年的国产化水平逐步提升。
迈瑞医疗一名在急救解决方案领域供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迈瑞医疗在2014年开发的自动除颤仪,目标是公共场合配置医疗设施。“大连市区、沈阳市曾统一采购了一批AED,是由当地红十字会来主导的。现在杭州地铁、大连市装了300台AED分布在公共场合,深圳在富士康厂区及机场配备了AED,我们会有专员对这些设备进行后期维护。”
不过,麦迪科技联合创始人傅洪认为,急救行业的部分环节、部分领域,还处于萌发阶段,部分配套服务也相对滞后。过去,越是贵重、越是高端的救援设备,国外产品的垄断率越高。我国在医疗设备方面的发展,也是从低端向高端渗透。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将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急救体系,普及公民急救知识,将卫生应急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
对此,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单志刚分析,将卫生应急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意味着财政资金的投入。无论是公民急救知识的推广,还是基础急救设备配置方面,均会有更大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