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个失能老人,拖垮一家人”,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已成为养老服务的“最痛点”和底线民生的“最短板”。在今天上午举行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大会发言上,上海金福养老院董事长徐兵委员认为,上海作为全国社会保障的先行地,要率先破题,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构建完善、有效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以弥补传统家庭照料功能不足。
在徐兵委员看来,上海长护险制度的实施,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能老人照护需求,但由于老人总体经济状况一般,支付能力有限,接受度不高。目前责任主体仍是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供给有限,不少养老机构定位高端养老产品,缺乏对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关注。相较于失能老人庞大需求,公办养老院床位紧缺,民办机构因生存压力大多不愿接纳失能老人。同时,专业护理员招不进、留不住,社区照护服务支持体系未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专业度不够,社会效应不明显。为此,徐兵委员从五个角度提出建议。
加强顶层谋划和政策整合。尽快推进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设计,明确民政、卫生、人社等职责定位。以长期照护服务为核心,横向衔接相关救助、医疗等政策,整合失能老人照料和护理服务项目。配置政策工具,构建以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障为主的综合政策体系。
健全完善社区、家庭、机构融合发展支持网络。以社区为载体,制订长照治理计划,推进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深度融合,支持养老机构将服务延伸辐射社区和居家,探索设立“家庭照护床位”模式,让老人足不出户享受到机构服务。降低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准入门槛,简化申请条件。
以需求为导向优化现行长护险制度。梳理与养老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责任边界,健全服务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等配套政策。结合失能老人养老特点,科学划分照护层次内容,为失能老人提供全面照料,突出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完善筹资机制,发挥基金会等互助共济作用。
全面提升养老护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护理照护类职业体系,探索实施护士多点执业或特殊护士制度。设立专业护理技能培训机制,引导支持家庭女子参与统一培训、持证上岗。合理提高护理员薪酬待遇水平。
撬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介入。通过政府购买、公办民营或PPP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长期照护服务。培育专业化、公益性长照机构,增加有效床位供给。结合学校开展德育实践,将为失能老人义务服务作为考核评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