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底,天津市确定了4家养老机构向社区延伸服务试点单位,这种以专业人员入户服务老人的方式也被称为“虚拟养老院”。试点单位确立以来,4家养老机构已明确了各自的服务对象,添置了相应的设备,为老年人提供了就医、护理、心理咨询、用餐等多项服务,取得良好成效。
和平区第二劲松护养院是此次全市确立的4家试点虚拟养老院之一。目前,护养院已经将服务重点定位于特困老人、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服务人群覆盖全和平区。护养院主任戴开保说:“目前,享受我们延伸服务的社区老人共计95位,固定的服务人数在40到60位。”
在为每一位老人开始服务前,工作人员将先对老人进行28项评估,评估可以反映出老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护养院再比照测试结果为老人安排相应的服务。目前,已经可以为老人提供入户护理、医疗保健、心理关爱和配送餐4大类服务。戴开保主任说:“4大类服务中有的还会有细分,一共可细分出7小项,针对特定人群。比如心理关爱中个案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空巢老人的,工作人员会定期探视,这样做除了可以陪伴老人给老人以温暖,还可以在老人发生意外时及时发现。”
自从向社区延伸服务,护养院的业务量就不断增加。不但已接受服务的老人肯定此模式,很多老人也慕名打来电话要求服务。工作人员说:“有很多老人打来电话也想要成为服务对象,但现在人力有限,这也和我们的实体养老院一样,床位不足。虚拟服务主要还是需要大量的专业护理人员,才能满足更多老人的需要。”现在,在本区内选择服务对象时,护养院只能层层筛选,现在服务的这95位老人就是从全区的4300位候选老人中选出的。
按照规定,虚拟养老院的规模可以与实体养老机构的床位数相同,和平区第二劲松护养院共有床位150张,它设立的虚拟养老院最多可以服务150位老人,但院方目前暂时不能扩大服务范围。戴主任说:“我们现在有一支40多人的队伍,专门服务虚拟养老院,再扩大范围意味着需要增派人手,一是养老护理员本身就缺人,再有,人力增加,成本也要增加,我们需要筹措足够的资金来支付。如果资金和人力得到解决,我们可以服务更多的老人。”
今年,国家民政部将天津市和平区劲松助老福祉中心社区虚拟养老院确定为国家级试点项目,并拨款40万元,这是中央财政首次以资金形式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此外市民政局也给每家向社区延伸服务的试点单位拨款10万元予以资助。养老是一项社会事业,单靠某个机构或政府部门都无法完成,各个试点单位也在积极寻求社会资金的支持,一些爱心企业也给提供了资金或物资的帮助。但面对庞大的待服务群体,养老院面临的困难还有不少。戴开保主任就提出:“只有走市场化运作,才能将虚拟养老院无限扩大。所以,除了这些特困老人,我们还想要服务那些有经济实力的老人,有偿服务的收益可以让我们扩大服务范围,同时可以用盈利所得救助更多特困老人。”
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其实就是养老机构走出去,将专业的养老机构服务送进在家养老的老人身边。对于老人来说,可以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身心健康;对于养老机构来说,可以充分发挥服务潜能,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是今后天津养老事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所以,在今年,天津市还要继续鼓励养老机构开展此类服务。为社区开展服务的养老机构享受以下政策支持:医保政策支持,对试点养老机构申请设置内部医疗机构的,卫生和社保部门给予优先受理和审批。用工政策支持。对天津市户籍、与用工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从事社区老年人护理工作的人员,按照1名服务人员护理5名老人计算,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工资补贴政策。风险防范政策支持。为解决在服务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老年人意外伤害问题,将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所设立的虚拟床位纳入天津市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政策范围。购置设备支持。参与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的试点单位,提出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购置设备明细,由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给予一次性10万元购置设备补贴资金。
(来源: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