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冬日阳光,在护理人员的贴心陪伴下,悠闲地在院子漫步,或在室内与同好者练练书法、唱唱歌,晚年生活过得惬意而舒适——在南川区的养老服务机构,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安全运营是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关键,南川区以“强基础、建机制、抓执法、保安全”为主要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狠抓养老服务机构质量建设,努力探索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监管模式,下足精细化管理功夫,织牢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网”,进一步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为推动全区养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动力。
夯实基础:实现养老服务机构量质齐升 走进南川区水江镇新建成的水江中心敬老院,整洁清爽的标间,精致的木地板,室内家具、空调一应俱全,还配有微型消防站、喷淋设施……“家”的温馨感扑面而来。
1月5日,对于原住在水江镇梨坝敬老院的74岁老人程乾江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和另外25位老人一起搬进“新家”,开启了的幸福新生活。“搬到新住所,有了电梯、空调,还安装了消防设施,大伙住着更舒适、安全了。”程乾江看着新环境乐得合不拢嘴。这只是南川提升养老服务机构质量,推动安全管理精细化的一个缩影。
“我们狠抓安全管理,以设施为基础,建管并重,实现了养老服务机构从‘温饱’向‘温暖’的转变。”南川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年限久、环境差、安全设施不全的敬老院“旧疾”,南川已新建了水江镇和黎香湖区域性中心敬老院,辐射周边14个乡镇,预计撤并“小、散、远”敬老院,实施“4室”标准化建设,安装消防设备和无障碍设施,进一步提升了兜底保障和供养服务质量。同时,拆除违章、危旧建筑的养老服务机构,2018年全年拆除面积约1150平方米。
近年来,南川区投资419.71万元,逐步对养老服务机构消防设施、栏杆等基础设施进行改(扩)建,不断提升环境质量。
“部分民营养老机构是用自有、租赁房屋改造的,存在设施不规范、不配套、管理程度低等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该负责人表示,他们对这类机构纳入监管,并不定期检查,在下达整改通知书后没按期整改的依法予以关停。
此外,去年3月,南川区还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创建了区内首家“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机构,提供集文化娱乐、生活保健于一体的标准化、示范化的养老服务。
机制引领:“三化”管理优化安全服务 “养老院的电气线路要定期检查更换,杂物不可堆放在疏散通道内……”近日,南川区民政系统消防安全管理示范现场会在东城敬老院召开,南川区民政局、区消防支队、部分乡镇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共20余位相关负责人参会,大家纷纷表示上了一堂生动的消防安全管理课。类似的安全培训现场会在南川区已形成常态。
“消防安全是养老机构安全隐患中的主要症结,也是我们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的重点。”南川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此南川采取加强宣传教育、现场应急演练、专业示范等形式,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安全意识避险减灾技能。
同时,南川还推进实施网格化管理,建立区、乡镇(街道)和生产经营单位三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做到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在34个乡镇(街道)配备专兼职安全员。与各养老机构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
“进出门都要登记目的地、房间号和电话,饮食上吃得健康、卫生,别提过得多舒心了。”住在东城街道敬老院的邓大爷不禁夸赞道。老人满意的背后,正是得益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
南川区督促各养老服务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安全管理,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制,分类记录老人评估、安全巡查、食品卫生等,遇到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30分钟内电话报告区民政局及时处置,有效提升了行业管控风险。
执法保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隐患“零容忍” “养老事关人民福祉,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这既要行业自律,更离不开联合监管、成效巩固。”南川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后,要做到不仅“放得开”,更要“管得住”。对此,南川在执法保障上有实招。
在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方面,南川突出重点对改(扩)建、新建养老服务机构落实专人跟踪,通过“日周月”三级检查及季度专项大检查,对安全常见问题和突出问题进行整治,降低事故发生。同时,夯实执法清零工作,建立隐患整治台账,联合消防等部门安全执法,及时掌握全区47所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等情况。
在巩固整改成效上,南川区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要求,坚持“一案双查、三责同追”原则,对标采取定期巡查、随机检查和专项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养老服务机构消防安全、食品质量、服务规范等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做到“一隐患一记录,一机构一台账”,让整治问题不再反弹。
对隐患和问题“零容忍”,数据检验成果:2018年,南川区开展养老安全生产检查148次、开具检查记录91份,发现安全隐患13条;开展执法检查记录12分,执法清零工作2起,责令限期整改9起,整改9条,整改率100%。
亮点:记住乡愁延续文脉,南川聚力打造地名文化“新名片” 地名,是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名片”,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安放乡愁的最美容器。自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南川区深入挖掘整理地名文化属性信息,切实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南川许多地名因描述一定地域历史和文化形成,向人们提示当地自然环境变迁、人类历史演进等信息,是文明的见证。”南川区民政局社团基政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名是南川独具特征的整体形象品牌识别要素之一。
为留住历史,记住乡愁,南川区在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对部分来历、含义、沿革不清楚的地名进行资料挖掘和历史考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确定。对照资料对历史地名各项属性进行调查和定位,填写地名登记表,调查登记率实现100%。历时4年,普查出地名7300多条。
同时,在南川城区复制建设正阳桥、廻澜桥长亭、龙岩城等历史文化古迹。城市建设中坚持不破坏古建筑、古遗址,完好保存东汉尹子祠、南门桥等文化遗产。此外,还编辑出版《南川地名故事》《南川地名图集》,拍摄地名微电影《茶马古道——观音岩记忆》《南川地名印记》《南川区地名风光片》,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地名文化,促进地名文化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