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且老年人口比例不均衡、峰值长、跨度高,这使得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变得日益重要,也格外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随着老年消费者在社会中的比例逐渐增加,“银发经济”正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国老龄办认为,中国老年产业的规模到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8万亿元和22万亿元,对GDP拉动分别达到6%和8%。据国家社科基金《养老消费与养老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测算,到2050年,我国老年市场规模将达48.52万亿元,养老产业规模将达21.95万亿元,面向老年群体的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可能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3%,我国已成为全球银发经济潜力最大的国家。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且老年人口比例不均衡、峰值长、跨度高,这使得银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格外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因此,针对我国银发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产业供给滞后、政策性支持不健全等问题,应立足全局和长远,紧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潜在契机,理性制订积极发展银发经济的引导路径。
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老年人口的有效需求。收入是影响消费最重要的因素,为了加快发展银发经济的速度,就应该重新考量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包括老年人及其子女在内的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实现倍增,不至于他们囊中羞涩,难以满足老年时期各方面的需求。目前,我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养老金、个人储蓄与家庭赡养费、个人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个人其他有价财产等。这些收入来源从不同层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养老金是老年收入的主要部分,主要由退休及社会保障相关制度决定,制度有鲜明的政策性、法律性及规范性,这决定了养老金的增长缺乏灵活的弹性;政府补贴与社会捐助是辅助方式,不是增加老年人收入的根本办法,加之能获得多少补贴也不取决于老年人的主观意愿。因此,需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从个人、家庭、政府乃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着手,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至合理水平,从而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
把脉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与供给,达到供需平衡。首先,我们需要走进老年群体,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熟知其真正的需求。不管是老龄用品还是老龄服务,我们必须了解老年人需要什么,这样才可以“对症下药”,满足他们的需求。其次,应进一步完善供给产业链,提供特色服务。银发经济的发展,不是零碎地、细枝末节地单独发展,而是应该制订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打造一个有序的银发经济发展体系,结合老龄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提出相应的银发经济发展计划,搭建研产销一体化集成平台,构建老龄市场供应产业链,并加强产业链创新。
完善银发产业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快健全老龄金融业、老龄用品业和老龄房地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适时推动产业政策向精细化、纵深化发展。另外,要加快弥补我国银发产业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贸易、产业金融和产业人才上的政策缺失,形成相互协调、功能耦合的银发产业政策体系。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加强对我国银发产业发展的保护力度,研究制订老龄产品和服务的进口限制以及对国际资本在中国投资银发产业行为的规范政策,确保我国银发产业市场安全;另一方面,要对民间资本投资的银发产业和国有资本投资的银发产业一视同仁,让其享有平等的优惠扶持政策,实现公平竞争,从而保护民间资本投资银发产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