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转发“鸡汤”学习能力增强社交圈扩大了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18社会蓝皮书》关注了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状况。调查发现,在会使用微信的老年人当中,绝大多数人(98.5?都会使用微信聊天,75.8?老年人会上网看新闻资讯,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可以自己搜索。过去曾有人说,对于互联网而言,年轻人是原住民,中年人是移民,老年人是难民。如今,在“小区里卖西瓜的农民也使用二维码付款”的时代节拍里,互联网的普适性已经惠及老年群体。
手机须臾难离,笑称想找个WIFI墓地
懂得创造生活乐趣,老就不再是件让人畏惧的事。
“薇笑”从出版系统退休后报了好几个培训班。通过微信群“黏合”,志同道合的好友们一起上摄影课、舞蹈课、模特课、书法课,放了学还继续讨论,谁要是知道什么好去处,群里一张罗说走就走。这种“共享”的学习氛围和群聊的愉悦感,让她的生活状态一如她的网名:“薇笑”。
“我没觉得60多岁就是老年人。我们玩的很多东西,年轻人未必能玩得起来。”这段时间,“薇笑”正在朋友圈“斗图”,其实就是友人间摄影技术的切磋。规则相当有趣:被点名@到的人,应战后24小时内发图回应,每日一图,连续七日,随手抓题材,不许用存货。挑战对象每日不同;发布时须@对手。
从被别人@后应战到自己发布挑战,在这个别出心裁的接力游戏中,“薇笑”将彩色的生活以黑白定格,照片背后透出的是对生活的热爱。2017年最后一天,“薇笑”将挑战令通过网络送到了远在加拿大的朋友手中。
在互联网的节奏下,1992年生人已有步入中年的“焦虑感”,但对热爱生活又掌握数字技能的老人来说,现在就是他们最好的时光。
采访中,一群鲜活的老年触网者纷至沓来:73岁常州杂文学会会长李寿生,在中国常州网论坛的博客“余姚后人”已拥有了近200万的访问量;82岁盐城老人王秀学会了网上理财,每天点开看收益;91岁刘镇吾和86岁夏金瑜夫妇,1952年结婚,至今已携手六十六载。除了仍会手牵手在南京街头过马路,微信号也是共用的。年轻时爱好看电影看演出的两人,现在动动手就把票预订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