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呈现了渐渐加速的趋势。所以关于老年人的养老金问题一直是国民最为关心的和热议的话题,毕竟谁都有老的那一天,谁都想退休之后,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以支撑生活问题。不仅国民关心老年人的养老保险问题,国家也非常重视老年人的养老保险问题。
有关养老保险的好消息
今年3月初举行的两会期间,关于养老保险的好消息不断。首先,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的将继续被提高,这说明在2019年养老金将再一次上升,上升的具体标准应该会由各地区相关部门制定适宜的调整方案。不过根据以往的数据来看,从2005年—2018年期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了14年的连续上涨,但是自2016年起,养老金的增长幅度开始下降,从6.5%下调到了5%左右,所以在2019年,养老金的增幅大概也在5%左右。
其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的比例下调了,基本养老保险的费率从原来的19%下调到了16%,全国统一下降了3个百分点。而养老金还在继续上调,但是缴费率却下降了,这两个“一升一降”意味着,钱交的少了,反而拿的更多了,这让许多人担心会不会影响到以后的养老待遇?
当然不会,有关部门已有明确回复,这次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下调,并不会影响到职工的社保待遇,且养老保险也不会受到影响还会持续增长。这一次的下调就是为了减轻企业缴费负担,同时保障职工的社保待遇,养老金在合理增长的前提下按时足额发放,使职工和企业共同受益。这次的下调是因为对于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的呼声由来已久,尤其是企业单位,高昂的费用,会造成较为沉重的负担,加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影响了企业发展和员工就职问题,现在下调了费率之后,企业减轻的负担,会更加的具有活力,将继续扩大生产和招纳职工,社会的就业率就会不断上涨,参加社保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也大大提高了社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国家将加快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继续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将划分出一定的国有资产来保障社保基金的充足富裕。简单的说就是今后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省政府统一征缴,也由省政府直接发放给全省的退休人员。
我国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推进由来已久,早在1987年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劳动人事部提出养老保险全省统筹的概念开始,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政策,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那么为什么这么久还是没有在全国实施成功呢?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就是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养老金的储备不同、人口年龄结构不同等等诸多原因。
省级统筹需要走的道路
经过多年的政策提倡,我国已有部分的省市实现了基本养老基金省级统筹制度,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陕西等,但是全国范围内还有大部分的省级地区没有实现统筹制度,为解决诸多的难题,国家决定实施中央调剂金拨付以及中央财政补助制度,这极大的缓解了许多基金负担压力巨大的地区。
而为了保障人民的养老金发放,今年又将调剂比提高3.5%,中央的调剂基金规模约为6000亿元,这再一次缓解了某些省份的基金压力。而在实施中央调剂金制度后,各省的基金资金缺口由各地方政府自行承担,这将使省级政府加快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模式的建立。目前我国的省级统筹制度还有一段路需要走,根据相关人士的预测,我国将在2020年完成全国范围内的省级统筹制度。
在完成省级统筹制度后,我国就将进入全国统筹制度,而全国统筹主要的阻碍就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财税的体制也是各省自行管理,想要实现全国统筹,前路漫漫。
但是养老作为三大民生领域之一,会一直受到有关部门的密切注意和不断的推出改革制度,退休人员在退休之后的生活保障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