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头发灰白,满是睡意,在炉火旁打盹……”叶芝的一首《当你老了》充满了浪漫和真切的爱。垂垂老矣,谁来照顾?这成了个人和政府都关心的问题。年轻或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将志愿服务时间存入各自账户,自己需要服务或年老需要帮助时,可以从账户中提取积累的志愿服务时间并兑换成相应的服务,以此实现互助养老——“时间银行”为养老提供了新途径。3月19日,太原市迎泽区首家“时间银行”在安康通养老护理院挂牌。
“时间银行”采取将志愿服务行为折算成时间单位和积分的形式,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兑物品、兑服务的激励机制,实现了志愿服务、人际互助、养老服务三者的结合,为养老模式做出了新探索。新浪网网友潮阳就说:“我也想趁现在通过帮助他人储蓄时间,等我老了有需求时为自己兑换服务,很有意义,希望政府能把这事推广起来。”
虽然“时间银行”的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但真正参与其中的人还是太少。让这一模式推广,让更多人在未来受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服务时间跨区域转移困难,是目前制约“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全面铺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长远的办法是可以通过成立养老志愿服务联合会打通区域内的“时间银行”,让志愿者储存的时间实现通存通兑。在此之前,可以考虑时间的“转让”,即允许志愿者储蓄的时间可以转让给家庭成员或是将储蓄的时间捐献给那些身体残疾、年老体弱的人。同时,服务时间存储的计量不能只记录服务的时间长度,而应该把服务的劳动强度和难易程度考虑进去。
“时间银行”,本质上是一种民间互助的循环服务模式。在养老服务供求失衡的背景下,“时间银行”凭借着公益和激励相结合的优势,为缓解巨大的养老压力提供了新的选择,是一个有益社会、值得期待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