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前,一条《不孝子要送爷爷去养老院》的短视频引起广泛关注。视频中,儿子以一系列新闻为依据,试图向父亲说明将爷爷送到专业照护机构十分必要。虽当作搞笑视频,有炒作嫌疑,但在传统理念影响下,似乎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养老就会背上“不孝”的骂名。
去养老院的北京老人仅有1.3%,参与讨论的网友自觉分了两派。
一派认为送父母去养老院是逃避责任,不亲自照顾就是不孝。
另一派认为把老人送养老院,有专人护理,能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更有质量,是孝的体现。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观念。可养老不局限于吃饱喝足。除温饱外,老人同样需要精神生活。很多老人因没人说话感到孤独。这种缺少语言交流的情况,对老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不利影响。从这方面来说,养老院更具优势。但现实生活中,子女往往容易忽视这点。
以北京为例,五一节前,北京大学人口所乔晓春教授在清华老龄产业高端论坛上公布了一组数据,只有1.3%的北京市户籍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剩下98.7%的北京市老人在家养老。
不送养老院,因为信不过
记者发现,不少坚持“送父母去养老院就是不孝”观点的人,不完全出于传统观念,而是对养老院显示出不信任。“养老院就是‘等死院’,环境脏乱差,老人每天等吃等喝等死,送进去就是不孝。”“新闻里说的某某养老院虐待老人,你想让你父母进去受虐待吗?”是视频下方点赞数较多的两条评论。
但在一些情况下,送老人去养老院又是不得已的选择。例如子女长期无法陪伴父母,或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认知障碍类疾病老人,在家养老十分危险,容易发生丢失,做饭忘关火等危险。此外,雇用保姆某种程度上也有类似效果,但保姆平时无人监管,全靠自觉,专业程度不足,也缺少仪器为老人做体征检测等。
多数老人“去不起”养老机构
抛开道德和观念因素,更残酷的是一些老人根本“去不起”养老院。乔晓春介绍,针对不能自理的老人,事业单位型养老机构平均收费是3700元/月,民营非企业养老机构的平均收费是4500元/月,企业养老机构是9800元/月。但是北京市老年人包括养老金在内的收入中位数是3833元,50%的老年人收入在中位数以下。每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老人只有10%。也就是说,凭借老人自己的收入,很难负担起养老院的费用。不足的部分只能依靠儿女。所以经济因素也是儿女和老人衡量是否去养老院的重要参考。
其实,孝与不孝,不在于是否让老人待在家里或者入住养老院。在家养老和去养老院养老只是形式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老人的体验。而且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背景和具体情况,老人怎么养老应该结合实际,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