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桂林市出现不少保健食品推销员。他们有的是厂家的人员,有的是厂家雇请的,也有借推销之名行骗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专盯老人下手。
专找老年人下手
近段时间,记者家楼下一家销售保健品的商店每天早晨都传出嘹亮的歌声。记者下楼查看,原来是几十个老人聚集在商店内唱歌。唱歌结束后,老人们就全神贯注地听商家举办的健康讲座。
记者咨询市场监管部门人员得知,这是商家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惯用的方式。
“你注意观察就知道,每天清晨,有许多老年人步行或乘公交车赴影剧院、体育馆、宾馆或商店。他们成群结队去这些地方干什么呢?有的去接受各种名目的‘义诊’,有的去听健康讲座。先是领取免费赠送的保健食品,之后购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该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说。
“我盲目听信推销员的话,深受他们之害,现在连后悔药都买不到!”年近七旬的周女士指着脸上的几块疤痕伤心地说。
周女士经朋友介绍,到桂林市依仁路某大厦听健康讲座。讲课的中年女子自称是一名教授级保健专家,口若悬河地将一种保健品的作用吹嘘一通后,领着老人们到隔壁一间房内,由一名“主治医生”用一台“手穴诊断仪”通过手的穴位给老人们看病。经过诊断,几乎所有老人都有不同病症,均需服此保健品,而且都在两个疗程以上。
轮到周女士时,“医生”说:“你脸上的老年斑开始多了,服用这款保健品包你老年斑全退掉。”周女士便花3600元买了16瓶保健品。
周女士服用此保健品一周后,脸上的老年斑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更多了,不久脸部出现红肿流脓。她赶忙去医院治疗。经诊断,周女士的病是服用激素剂量过多的保健品引起的。虽经医治,周女士的脸还是留下了疤痕。她向厂家提出赔偿要求,厂家称推销员推销的保健品不是他们生产的,而且她无购买凭据,厂家不同意赔偿,此事至今未解决。
吴先生患有糖尿病。今年1月的一天,他从医院看病出来,遇到老同学江某。江某听说他的病情后,向他推荐一名销售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推销员。推销员介绍其推销的药物效果非常好,让吴先生每天服用3瓶,服2周便可痊愈。吴先生花2900元买下2周的药,谁知仅服2天就全身浮肿。吴先生去医院急诊,才知道服用的不是药,而是一种保健品。他打电话找推销员索赔,对方的手机始终关机。
推销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记者从桂林市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这些推销员不会直接或者明确告诉消费者其推销的是保健品,而是夸大产品的治疗作用,有意让消费者增加服用的剂量,以多销产品。
“搞保健品推销,必须学会‘扯大旗当虎皮’‘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才能稳操胜券。”为多家保健品企业做推销员的姜某被桂林市临桂区市场监管部门调查时这样说。据姜某交代,推销员一般无底薪,全靠推销的业绩拿提成,大部分提成为30%以上。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夸大保健品的疗效,让消费者多购买、多服用。他们专盯老年人这一群体,先是以“义诊”“免费赠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然后一步一步引诱他们上当受骗。
“老年人一般不会确认推销员的身份、产品生产商的合法性真实性、产品的作用等,几乎是你说什么他信什么。”姜某说,他们一般选择在早上6时至8时这个时间段“活动”,因为此时是监管的“真空”时段。出厂价几十元的保健食品,可卖出几百元的价格,且不开发票,老人们维权十分困难。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
目前,中国正在步入老年社会。大量老人退休在家空闲无事,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有一定经济基础;子女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他们。于是,老人们常常结伴在一起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消磨时光,让一些不良商家和推销员看到了“商机”。
记者的一位朋友称,他母亲常常参加所谓的“健康讲座”活动,同时一直服用所谓的保健品。他为此感到十分无奈:“我工作繁忙,早出晚归,没法照顾我妈。她跟着老年朋友每天唱歌听课,生活充实有乐趣,使我减轻了很多负担。至于花几千元买个保健品,就算代我陪伴母亲的费用吧。我不指望保健品有什么神奇作用,只要对身体无害就行了。”
记者从市场监管部门获悉,近年来老年人对保健食品的投诉急剧增加,主要是夸大保健食品药物作用的不良推销行为造成,一些身患疾病的老年人身体康复受到影响,由此感到上当受骗。而对此类问题的投诉,市场监管部门很难解决,因为推销人员居无定所、无真实身份,执法人员无法查找、无法取证。消费者投诉到消委会后,也因此原因无法获得受理、调解。市场监管部门、消委会将情况向厂家通报,厂家往往以推销员的行为与厂家无关或者没有派出推销员为由矢口否认,而消费者往往又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使问题无法解决。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要将保健品当药品服用。如要购买保健品,应当到正规的药店、保健品店或商场、超市购买,同时要看清说明书,不可盲目服用。子女应尽可能多陪伴老人,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为老人的保健多提供科学的参考意见。一旦发现不良推销员夸大保健品的药物作用,应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执法人员将及时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