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高龄老年人比重不断增加,老龄化趋势在成都日渐突显。截至目前,成都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21.7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9%。预计到2015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4.8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9.15%以上。
日前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应对成都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放手发展社会化养老机构,力争年内筹建养老床位1.2万张。
那么,1.2万张床位从何而来?如何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记者昨日从市民政局获悉,今年,成都市将通过建设社区微型养老机构、建设标准化经济型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国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以及放手发展社会化养老机构等渠道,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实现“力争年内筹建养老床位1.2万张”的目标。
社会化养老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目标群体:高层次养老需求的老人
前不久,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陈瑜璐接待了新加坡投资者的政策咨询,双方接洽的主题锁定在“社会化养老项目”上。陈瑜璐告诉记者,近段时间,除了内地的社会资本外,来自丹麦、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不少投资者争相而来,表达出希望在成都开展养老服务的意愿。
为此,成都市专门提出了以“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从去年底开始,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就已经开始着手对有意向的社会化养老项目进行梳理,目前已经将梳理出来的第一批十余个项目情况上报市政府。
对于2013年底前确定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用地,将优先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同时在其他方面给予支持和帮扶,从而促进首批示范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以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养老产业。
据介绍,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全市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新增筹建床位8130张。在今年筹建的1.2万张养老床位中,预计将有约2/3的床位来自社会化养老机构。社会化养老机构将按照社会化的方式来运作,为此,这些床位锁定的将是有着更高层次养老需求的老年人。
二圈层建6个“公建民营”养老机构
目标群体:中低收入老人
除了放手发展社会化养老机构,今年,成都市将通过“公建民营”的模式,在二圈层的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和郫县各规划建设1个标准化经济型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项目,规模不少于200张床位。
那么,什么是“公建民营”呢?记者了解到,这种模式是指由政府出资建好后,通过招标形式,交由社会组织或服务团体经营管理。
为了推动这一项目,市政府安排了2000万元作为6个项目区县建设的启动资金,这笔启动资金已于先前下拨到各区(市)县。此外,还将在市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安排9600万元作为6个项目的建设补助资金。按照区域就近原则,6个区(市)县将分别与五城区以及高新区“结对”分配床位,以200个标准床位为基数,项目区县与结对中心城区按照6:4的比例进行分配。
目前,6个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待6个项目全部完工,至少将为成都市增加1200个养老床位。而在“公建民营”这种模式中,因为有了政府的前期投入,养老机构的成本投入相对降低,为此将能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需求。
中心城区每个街道再建1-2个社区微型养老机构
目标群体:不离亲情、身体健康的老人
目前成都市已经建成82个社区养老机构,“建成一个爆满一个,”陈瑜璐说,这种社区微型养老机构之所以受到老年人如此青睐,是因为该模式满足了很多健康老人“不离亲情、不离熟悉环境”的养老需求。
为进一步发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作用,今年,成都市将按照“就近、方便、实用”的原则,在中心城区的每个街道再建1-2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每个社区微型养老机构不低于10张床位,具备全托、临托、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居家服务等功能。同时,在二三圈层每个区(市)县也要新建3个类似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记者粗略算了一下,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有77个街道办事处,以每个街道至少建1个来算,则将建成77个;二三圈层的每个区(市)县新建3个,则建成42个。以每个社区养老机构的床位为10张来计算,那么,今年新建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预计也可以提供约1200张床位。
对于那些身体较为健康、不需要特别护理,同时又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养老院的老人来说,社区微型养老机构将成为“家门口的养老院”。另外,这种微型养老机构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也将为部分老人实现“居家养老”提供支撑。
“第三福利院”二期项目增加500个床位
目标群体:政府保障的困难老人
对于年过60岁的老年人来说,大致可分为健康老人、半失能、失能老人和困难老人。其中,农村和城市的困难老人分别通过农村敬老院和城市国办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据悉,目前,成都市已经实现了对城乡“三无”老人养老的全覆盖,凡是成都市的“三无”老人只要自己愿意,都可以申请进入国办福利机构。
记者了解到,在2013年国办养老机构的新增床位中,位于大邑的成都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的改扩建工程(二期)项目将成为重头戏。
紧邻着现在的第三社会福利院,即将兴起的是一栋6层的建筑,10000余平方米的面积,设计床位达500张。据悉,二期项目已于去年11月正式开工。如今,随着全封闭打围施工作业,附属设施主体已基本完成基础施工,塔吊的安装也已经完毕,地基处理CFG桩基预计本月底完成,附属洗衣房、发电机房、门卫建设的施工和水电线路的架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项目计划今年4月底完成主体施工,10月底完成该项目所有内容并交付使用。
据了解,作为国办养老福利机构,该福利院新增的床位将主要用于满足“三无”老人、流浪救助人员等政府保障的困难人员的养老需求。
【现状】
60岁以上老年人口
占成都市户籍总人口19%
目前,成都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21.7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9%。截至2012年初,成都共有养老机构218处,总面积约3675亩,床位约4万张。其中,中心城区(五城区含高新区)有养老机构28处,床位约0.6万张。
【规划】
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数
2015年将达7.4万张
根据《成都市城乡养老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到2015年底,成都市将初步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具体来说,就是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区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照料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届时将实现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数达到7.4万张以上。
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市机构养老设施将达到395处,床位约21.7万张。其中,大型、高端养老机构将重点布局二三圈层区(市)县,这些养老机构也是养老机构新增面积的主力。中心城区(五城区含高新区)机构养老设施83处,其中70处为基本保障型,13处属于大型综合型,床位共计约55000张。
【扶持】
新建社会化养老机构
每张床位补贴1万元
从现在到2015年要实现养老床位大幅增长,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来投资建设养老机构,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此必须要大力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动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成都市将在项目用地、财政补贴上给予更多的政策引导。根据此前出台的《成都市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对新建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将按照每张床位10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利用社区设施、自有资产改(扩)建的社会化养老机构,按照新建(增)一张床位5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社会化养老机构收住成都户籍老年人的,还将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服务性床位补贴。
此外,为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社会化养老机构的服务性用水、用气(燃料)价格与居民用户同价并免收配套费,生活起居用电价格也会按照居民用电标准执行。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