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天门市节后首场大型招聘会在陆羽广场拉开帷幕,120多家本土企业,拿出8000个岗位迎接在场求职的1万多位家乡人。
在湖北,与沿海等城市争夺农民工的截留战已悄然打响。以天门为例,该市拥有40万农民工,其中24万为常年外出务工者,近年来返乡回流人数已超过10%。
然而,找工的和用工的却始终存在着错位。回顾这场持续几年的截留战,到底哪些人选择留了下来?农民工回流未来趋势又如何?
回流农民工呈现“老龄化”
招聘会上,作为天门市龙头企业的天门纺机公司一口气拿出100个岗位,但整整一上午,桌上的一页求职登记表却没填满。
该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吉庭说,公司今年扩规,最缺机床操作工,可当天登记求职的多为四十岁左右的农民工,不具备技能。
记者现场看到,赶来参加家门口企业招聘的,年轻面孔寥寥,拥有科班学历的更是罕见。
近几年,返乡回流的农民工呈现“老龄化”趋势。
天门佑琪制衣公司人事部经理董旭光表示,近两年,企业招收的回流农民工年龄普遍在40岁左右,多是要照顾家庭而选择留在本地企业。
青年农民工多有“城市梦”
现场,24岁的天门人郑松带着两位同乡闲逛。他说自己2009年就出外务工,先后到过福建、深圳、广州等地,从事行业涉及电子、机械等。对于这些家门口企业,郑松表示只是过来看看,“有满意的就留下来,不满意就出去。”
转了几圈,郑松看中了一家本地电子制造企业,对方开出的工资是每月2600元,基本满足他的要求。不过,这还不意味着留下来。“吃住是不是全包,是不是要经常加班,我要去现场看看才能决定。另外——”郑松坦言,即便待遇更好,他还是更想出去。“这里稳定有余,惊喜不足。”他说:“在大城市可以频繁跳槽,可以选择待遇更好、规模更大的企业。”
郑松举了个例子。2009年年初,他在深圳,由于服装业开年赶订单,工资开得高,一个月就可拿到近4000元,“我当时就去了,等服装厂冷下来,再找其他地方做。”他说,对于像他这样的青年农民工来说,眼下不愁找不到工,更多是想感受甚至融进大都市。
回乡流背后的喜与忧
天门市正进供求世界广告公司一直关注本土企业用工信息发布,对当下农民工回流现象有着更深切的感受。总经理胡金成认为,中西部地区近年来截留走大量农民工,对地方经济只能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补充地方企业用人压力,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忧的是,技术好、手脚勤、吃得苦的往往更愿意留在沿海,选择回来的以图安稳居多。“最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不愿意回来,这考验着本地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分化?“和家门口相比,除了待遇,大城市信息渠道显然更为畅通,选择更多。”胡金成表示。“跟本地产业结构也有关。”天门市就业局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黄凯坦言,目前回流到家乡的,多从事医药化工、机械纺织等行业,这些行业更偏重男性。而大城市不仅有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同样发达,“一些夫妻务工者,老公从事制造业,老婆则可以在酒店、商场找到事做,双方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更麻烦的是,我们想留人,沿海也在留人。江浙粤近年都针对外乡农民工出台了很多好政策,论财力,咱没法跟人家比。年纪大些的家乡情结重,还好说;年轻人都不好说啊。”谈及长远,胡金成如是说。
截留战或呈“高端化”
未来,农民工回流或将如何变化?
尽管难,地方一定会迅速意识到人才截留战中的问题,想办法解决。多名企业家预测。
天门佑琪制衣公司人事部经理董旭光认为,家门口企业不会总扮演截留“低端”的角色,“要留人,企业势必会在企业文化、产品、技术等方面与沿海保持同步,倒逼自身结构调整。”
黄凯表示,目前中西部地区仍是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主,但是未来势必将培育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这意味着中高端技术工人、管理人才将成为企业招工重点。“特别是吸引和留住熟悉沿海企业产品工艺流程的技术、管理人员,会迅速帮助本土企业发展。”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