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运营成本高、菜品选择少,不少银发助餐点难以为继甚至关停歇业。而在我市江宁区有个银发助餐点,老人刷脸就餐,开业50天时间已吸引3万多人次光顾,目前每天助餐老人稳定在800人次左右。
小小助餐点,缘何生意这么火?
老人排长队,1元买套餐
昨天上午10:45,记者来到江宁区湖东路银发助餐点,门头上标注“江宁养老包子哥”字样。虽然还未到中午就餐时间,但20多名老人已早早赶来,在门前排起了长队。
排到队伍里的老人,人手一枚1元钱硬币。轮到自己购买时,刷脸认证,交1元钱即可领取一份套餐。打开包装袋,套餐里为一个鲜肉大包、一个花卷和一个馒头。
78岁的侯秀英家住佳福苑小区,离助餐点600米远。“上月这个助餐点开放时,我就通过江宁民政申请,来这里领包子。”侯秀英说,“政府有补贴,一天可领早中晚三餐,早上只要交2毛钱,中晚、晚上各交1块钱,包子口味很好,很方便。”
为了领包子,79岁的孙友顺每天从上坊步行前来,“一般一天领三次,来回三趟要走2万多步,就当锻炼身体了!”他乐呵呵地说,这种助餐方式蛮好,居民花钱不多,包子还时常换花样,“大家都说好。”
记者了解到,银发助餐点的助餐补贴对象为江宁户籍五类老人和75周岁以上老人。五类老人的补贴标准是早中晚2元、4元、4元,75周岁以上老人的补贴标准是早中晚1元、2元、2元。
以江宁区户籍75周岁以上老人为例,中、晚餐自费1元可享受3元套餐,套餐品种周一至周日都不相同。其中,早餐自费0.2元可购买一个馒头、一个花卷;江宁区户籍60周岁以上五类老人中、晚餐自费1元,政府补贴4元,可任意购买店内5元产品,早餐政府补贴2元,无需自费可任意购买店内2元产品;江宁区户籍60周岁以上普通老人享受店面9折优惠。
大数据“跑腿”,助政策落地
湖东路“包子哥”江宁养老助餐点由江宁民政创新推出,具体服务由市场化的江宁养老助餐公司、包子哥连锁品牌承接。
在江宁民政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的“后台”,可以实时显示助餐点助餐情况,包括享受服务的人员、时间,还可以进一步查询助餐老人的审批时间、享受服务的次数等信息。
银发助餐之所以能够精准服务,关键在于其人脸识别技术。记者获悉,目前江宁民政养老品牌——“小江家护”银发助餐服务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民政部门联合京东云、宽慧网络为老年人助餐提供了全新用户体验。
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关注“小江家护”微信公众号后,在线申请“银发助餐”,上传申请人身份证及人脸照片,审核通过后,老人到现场,只要“刷脸”就可以立即识别并和后台数据比对。
刷脸只需“滴”的一声短短零点几秒,大数据却在北京、南京之间跑了几个来回。技术人员介绍,老人刷脸上传系统后,数据会传至北京比对,比对成功后数据反馈到南京民政系统,民政系统再将数据传至宽慧网络,确认老人当餐未在其他助餐点享受过政府补贴。“我们运用了互联网和生物识别技术,探索建立老年人补贴远程申报审核机制,老人当天申请,次日即可享受助餐服务,补贴由政府直接和企业结算,帮助助餐补贴政策方便、快捷落地。”
多方都叫好,试点将扩大
和此前政府主办的助餐点相比,江宁这个银发助餐点人气火爆得出乎意料。统计显示,仅在江宁区,政府主办的助餐点就有201个,最多的助餐点日均助餐老人三四十人。而这个“包子哥”助餐点,日均消费人次在800左右。
江宁养老助餐项目负责人吴玲娟表示,银发助餐服务自6月初实施以来,已累计助餐33801人次。“包子、馒头、花卷是常见、常吃的主食,老人领取又方便,所以这项助餐服务一下子就火了。”
“这项银发助餐服务是江宁民政创新推出的试水之作,”江宁区民政局副局长王津东告诉记者,以前政府部门主导开办过不少助餐点,但运营均不尽如人意。“一个助餐点一次性投资起码10多万元,加上人员、水电气开支,一年运营成本起码20多万元。而每天助餐老人只有几十人,投入产出比严重不成比例。”
一些传统助餐点的助餐质量也难以让老人满意。一荤两素一汤的套餐,助餐点收费5元,政府补贴2元。结果多方不买账:老人嫌伙食差,助餐点嫌赚不到钱,结果就是助餐服务难以为继。
在王津东看来,远程刷脸取包子的助餐服务,政府借助市场化资源,实现了店家、品牌商、助餐老人、政府部门四方共赢:运作企业、包子哥品牌商扩大了知名度,拓展了新客源;助餐老人真正得到了实惠;政府部门巧借市场资源,实现了补助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为了方便更多老人,目前江宁民政部门正和苏客、老乡鸡、和善园、青露馒头等连锁餐饮企业商谈合作,计划在全区开设26家刷脸银发助餐点,到今年年底类似刷脸助餐点就将陆续亮相。届时,江宁全区老人都可享受到这项就近助餐服务,而且助餐品种将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