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各地正加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并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居家养老公私合作项目实施。中心城区因人口聚集,配套设施完备,政府可通过打包各个城区养老服务点,形成规模经营,同时提供可行性缺口补助,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对社会资本有一定吸引力。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点多且路远分散,生活配套设施有待完善,运营成本高,公私合作项目实施难度极大。而农村老年协会相对于城市社区老年协会,有特定家族影响力、号召力等天然优势,若使之有效参与居家养老管理,将会实现相互融合发展的双赢局面,成为探索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生力军。
新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农村中“空巢家庭”、“空巢老人”的数量在明显增多,农村老年保障跟不上形势变化,农村养老压力日益增大,如何确保老年人养老需求和满足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安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在农村推行养老院建设,集中供养留守老人,将农村一部分有特殊困难的老人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制,实现了五保供养从集体共济向国家财政供养转变。但对非特殊困难群体而言,目前还无法做到集中供养。一个乡镇只有一所敬老院,而留守老人则有千人左右。想办更多的养老院,若无国家补助,村镇无力承担;若光靠政府投资,政府也力不从心。因此,有学者建议政府应当鼓励更多的机构和个人举办农村养老机构,同时给予适当补贴。但由于农村老人经济条件较差,即使有政府补贴,农村养老院仍然会面临经营困难等问题。
目前,政府在城市中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在家中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①而办好老年食堂被认为是搞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老年协会主要是为了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使老年人安享晚年,在社会各方支持下,由老年人自发组织、参加、自治的群众性组织。具体来说,它是一种老年人互助组织,主要通过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来解决老年人权利保障、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问题。②
当前,全国各地正加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并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居家养老PPP项目实施。中心城区因人口聚集,配套设施完备,政府可通过打包各个城区养老服务点,形成规模经营,同时提供可行性缺口补助,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对社会资本有一定吸引力。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点多且路远分散,生活配套设施有待完善,运营成本高,PPP项目实施难度极大。而农村老年协会相对于城市社区老年协会,有特定家族影响力、号召力等天然优势,若使之有效参与居家养老管理,将会实现相互融合发展的双赢局面,成为探索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生力军。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黎桥村,在本村热心于公益人士合力支持下,村老年协会通过创办老年食堂,将乡村社区居家养老各项服务落到了实处。本文介绍了乐平市众埠镇黎桥村的经验,希望以此促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推广。
一、乐平市众埠镇黎桥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简介
乐平市众埠镇黎桥村地处乐平、弋阳、万年三县交界处,全村有1080户,4760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就有476人,他们中80周岁以上的25人,90周岁以上的有2人。他们的子女绝大部分都外出打工谋生计,空巢老人就有264人,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老人的养老困难,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于2013年3月6日正式成立了黎桥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了以村主任胡长明为主任,村老年协会会长胡发根,胡芳清、胡福维、胡春斌、胡占桂为成员的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为服务中心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服务中心现有一幢钢筋水泥结构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达560㎡,室外活动水泥地面530㎡,空地800㎡,还有露天门球场,内设办公室、电视室、阅览室、谈心室、休息室(设有10张床位),棋牌室、洗涤房、舞厅、餐厅、男女卫生间、厨房和值班室等用房,并购置了床10张,棉被5床,八仙桌6张,凳24张,电视机2台,办公桌1张,椅10张,洗衣机1台,餐厨1台,消毒柜、电冰箱1台,煤气灶、煤气罐,碗筷等餐具齐全,还购置了麻将机一台,麻将二副,扑克、象棋、门球、门球棍10根,腰鼓22个,锣鼓1副等老年人文艺、体育活动器材。并与服务中心附近的商店、卫生所、理发店签订了爱心协议,优惠为老人服务,组织了退休干部,教师和国家职工七人的志愿者,无偿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服务。服务中心楼造价27万,有黎桥、石坪、墩建三个村委会自筹,室内改建水电安装、配套设备,门球场,文体活动器材等共花资金14万元,其中自筹15260元,上级拨款18万元,向村老年协会成员,退休干部、教师、国家职工个人借款94800元。
目前服务中心除管委会的领导成员外,还配备了炊事员一名,管理员一名,财务管理二名,现已有23名老人进入服务中心接受服务。服务中心管委会规定:凡是接受服务的老人都要与管委会签订服务协议,遵守管委会的规定和纪律,明确告诉老人,服务中心的一切服务都是有偿服务,必须先交费后接受服务,但收费标准是根据当地生活标准优惠收取,决不牟取利润。接受一日三餐服务的老人每月交300元,中、晚三菜一汤(一荤二素),早餐稀饭配包子或馒头、油条轮流搭配吃。中心目前还收留了十几位老人在中心寄养,其中有两人为夫妻,男的叫胡兴春,1929年4月出生,女的叫盛金娥,1932年9月出生,男的原为抗美援朝战士,后在文山林场工作,已退休多年,老伴无工作,患老年痴呆已多年。二人生有三男一女,儿子均在外面打工,无法照料二老起居,在进中心之前是自己照顾自己,因年纪太大,无人照顾才进服务中心,现中心每月每人收取她们360元钱,二人每月720元,(含住宿和一天三顿饭),从目前居住的情况来看,老人还是非常满意的。
二、黎桥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功原因分析
黎桥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得以开展下去,得益于浓厚的村庄传统互助文化氛围,也离不开村委会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村老年协会的强力领导。
第一,有一个热心于公益事业的老年协会领导班子。该村是典型的家族村,宗族文化仍存在,这有助于凝聚村庄集体力量,具有浓厚的村庄传统互助文化氛围,区别于城市社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向心力不强,老年协会号召力弱化。村里80%都是胡氏子弟,老年协会的领导班子在村里大小事宜,具有较强的家族威望,由他们出面协调居家养老各项事宜,显得更加顺畅。黎桥村老年协会会长胡发根同志一心扑在服务站的工作上,他中年丧妻,既要照顾孙儿孙女,即做老爷爷又要当老奶奶,洗衣做饭,照顾孙字辈,还要花大量的精力,照顾关心服务站的老人,既要他们吃好玩好,休息好,又要保障他们的安全,有十几个寄养的老人,吃住在服务站,白天有人值班照顾他们,晚上他就一个人睡在服务站,因房间有限,就摆张竹床睡在餐厅里,曾有三位老年人晚上突发疾病,都由于他及时发现,及时送医院治疗,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接受服务的老人都说:“胡主任是我们老年人的贴心人”。服务站的各项工作在管委会的细心谋划下,运作三年都没有发生任何意外,正常运作三年的主要因素是管委会的各位同志无私奉献服务的结果。
第二,集约经营,精打细算,极力做到收支平衡。该村主任胡长明是土生土长的本村胡家子弟,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孝”文化是摆在头等重要位置的,对关系到全村老人福祉的居家养老大事,不敢怠慢,专门拿出两间店面租金作为居家养老中心经费。同时,该村委会把全村一切涉老服务活动设施,像农村幸福院、农家书院、社区活动中心等资源都交给老年协会打理,让老年协会能放开手脚干,把全村老龄资源集合成一个集团去经营。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会计胡万新同志是老会计出身,精打细算用好被服务老年人的每一分钱,是他做事最高宗旨。他对服务站凡是用的资金都详细过问,对用得合不合理,该用不用过问详祥细细,不合理的坚决拒付。服务站运作三年来,在他的监督指导下,包括请厨师的工资在内,两抵基本平衡,没有亏损。
第三,组织管理到位,账目公开透明。黎桥村老年协会在会长胡发根的带领下,组成了一个由多名老人组成的食堂工作组,负责食堂的运营,账目公开透明,村民可以随时查账监督。他们从本地居民中招聘了炊事员、采购员、会计等,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以鼓励他们积极工作。其中,炊事员工资最高,管理小组成员则无报酬,全都出于无私奉献精神。老年食堂大厅的公开栏格外醒目,上面贴着“用膳缴费登记表”“收支明细公布”“日常进货明细公布”,细到小葱、大蒜多少钱都标明。老年食堂的服务也很周到,一周的菜谱都事先预告,并且每周都更新菜谱。
第四,全体村民热心参与,有能力的老年人乐于奉献。据村老年协会统计,该村60岁以上476人,占总人口数10%,80岁以上25人,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2人,空巢老人264人,特困老人6人,病、残老人24人。老年协会号召有能力的老人到食堂来帮忙做一些事,承担一些志愿服务工作。老人排队打饭时,有些老人手脚比较迟缓,老年志愿者就帮忙打饭端菜;老人就餐时,老年志愿者会认真查看有哪个老人没有来吃饭,并马上派人去其家里查看,若有情况就及时与老人的子女联系,免去了老人子女的后顾之忧。食堂所雇用的炊事员、采购员、会计工资报酬都很低,但他们都乐于奉献,愿意为家乡父老服务。
三、黎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经验探讨
黎桥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创办,为老年人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村里老人关系的融洽。民以食为天,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办好食堂是关键。老年人在一起吃饭,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排解他们的孤独与无聊,建立养老互助的共同体。居家养老中心老年食堂运行一年半以来,对该村老人们照顾周到,免除了小辈们的后顾之忧。现在,黎桥村的老人们早晨到老年食堂吃过饭后,走几十步就到农家书院活动,也可在山坡地上的“开心农场”农耕作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了老年食堂和农家书院,黎桥村的老人们每餐都能吃上新鲜的饭菜,每天都能聚在一起聊天娱乐。这些小时候的玩伴,现在又聚在一起,可以回味曾经的峥嵘岁月,谈国事村事家事,生活充实、踏实而且温情。老年食堂推动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各项服务,其功能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老有所养。老年食堂为农村社区老年人提供了一日三餐,满足了他们最基本的需求。在老年食堂就餐不但饭菜营养搭配合理,符合老年人的口味,而且服务也很周到。老年人每月只要缴纳少量的餐费,生病不能到场就餐的老年人还能享受上门送餐的服务。因此,即使儿女不在身边,生病不能做饭,也有老年食堂做饭、送饭,使老人生活得到最基本的照料。
第二,老有所依。人到了老年,会感到孤独无依,希望得到社会的关心、单位的照顾、子女的孝顺、朋友的看望、老伴的体贴,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而事实是,很多老人们已不再是单位人,女子忙自己的事业无暇顾及家庭,虽有朋友却没有往来的平台与活动,整天面对自己的老伴也会烦。老年协会与老年食堂的存在解决了老年人的烦恼,他们可以在老年食堂吃饭、参加活动,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归属感与依赖感。
第三,老有所学。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爱好来学习知识或者技能,为老有所为奠定基础。黎桥村的老年协会会定期举办科技讲座、报告会、交流会,向村民传达最新的惠农政策、花卉种植技术、法律知识,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图书室、阅览室可供大家学习,还可通过设立下棋小组、垂钓、品茶、音乐会、广场舞等兴趣小组来共同学习。
第四,老有所教。老有所教并不是让老年人发挥余热再去教育他人,而是让老年人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享受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力。它与老有所学的区别是后者比较宽泛与随意,而前者则指接受较系统的教育,它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法律法规、文化知识、艺术、养老保健等等,也可以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第五,老有所为。在老年协会和老年食堂,老年人可以继续发挥他们的余热,以积极的心态,用自己长年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参与相关事务,为老年协会与老年食堂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推动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老年协会胡发根吃住在居家养老中心,兢兢业业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年人也可以在书画、棋艺、歌舞、写作、手工艺等其他方面有所作为。
第六,老有所乐。老年协会与老年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了活动交流的场所,让他们可以走出家门,感受农村社区开展的活动与服务带来的乐趣。老年人可以在“开心农场”种菜、种花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切磋娱乐,也可以和伙伴们一起侃天侃地,回味自己的青春等等。有了这个平台,老年人可以找到自己快乐,更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
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城乡社区老年协会已达49万个,覆盖率74%。自2012年全国老龄办下发《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实施老年协会建设“乐龄工程”并召开全国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以来,全国各地创新老年协会服务管理方式,大力培育扶持,促进老年协会在基层老龄事业、社会公益事业、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覆盖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经费设施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③中国大部分的老年人协会由于经费短缺或缺少政策扶持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但是各地老年协会在不断努力,积极推进,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黎桥村的做法可以看出,区别于城市社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向心力不强,老年协会号召力弱化,在农村广大地区,可以利用宗族文化,凝聚村庄集体力量。由具有较强家族威望的老年协会出面,协调居家养老服务各项事宜,显得更加顺畅。我们要善于利用农村老年协会,发挥它的有效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将使它们在居家养老方面发挥巨大的互助功能。(景德镇市民政局朱小燕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