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这是大部分农村老人日常生活的写照。有数据表明,我国有超过5000万的农村留守老人,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进城,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养老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养老矛盾愈加突出。
养老难,农村养老最难。农村养老,既是难点重点,也是最大短板。河南省太康县探索的居村联养、集中供养、邻里助养、亲情赡养、社会托养等模式为农村养老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有力推动了当地乡风文明建设。
“有儿有女也不过如此啊!”“秋老虎”肆虐,骄阳依旧似火,河南省太康县符草楼镇槐寺村的槐寺居村联养点内却凉意十足。65岁的谢宗彬走进堂屋、放下双拐、吃了一口西瓜后对记者发出如上感慨。
因双腿残疾、家无亲友,谢宗彬一直以来都独居在家中有着50多年历史的两间老房子里。作为曾经的五保户,他每每提起之前的生活就唏嘘不已:“没有收入,自己做饭又太难,经常是能凑合吃点就不做饭了。”而提及现在的生活,谢宗彬则满是笑意:“吃的好,有肉有菜;住的好,专门有人洗衣服做饭,老朋友们也都在这;不光不收费,每天还有零花钱……这儿生活这么好,赶我走我都不走。”
“特困老人无论有啥想法,‘菜单’上都有服务适合他。”太康县民政局局长刘永新说。近年来,太康县依托国家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原则,创新实施了居村联养、集中供养、邻里助养、亲情赡养、社会托养等模式,不仅实现了9721名农村特困人员兜底供养全覆盖,还利用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养老“大资本”,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进来,共同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难题,推进整个县域范围内的乡风文明建设。
“特困老人无论有啥想法,总有‘菜单’适合他”
四四方方的小菜地里种着一排又一排的蔬菜,青中带红的番茄、拳头大的葫芦、紫色的茄子……太康县毛庄镇小新居村联养点院内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我之前脑梗过3次,一直手都不能动,吃饭从来不动刀。”刚刚和同伴赶集回来的李安边从电动三轮车下来边对记者说,“夏天是黄瓜番茄就馒头,冬天是酱豆就馒头,没喝过汤。”
李安今年70岁,刚刚来联养点时不仅手不能动,走路也是颤颤巍巍的。“现在一天三顿有保障,每天跟朋友们一起去锻炼、赶集,来了没有3个月就重了10斤。”李安说。
根据太康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每位兜底供养的特困人员每人每月还有150元的财政补贴。“我们住进来不仅不花钱,还能每天领5块钱的零花钱。”李安说。
大许寨镇葛花李居村联养点院内,一群老太太正在专心致志地编织扫把:用先用剪刀把麻袋剪成四块在把手上铺好,垫好垫板,最后再用针线细致地缝起来,扫把就缝好了。“这样的扫把我一天能缝4个,缝好了卖给隔壁的小学,一把5元钱。”今年81岁的张俊兰身体仍然十分硬朗,“我们闲着也没事,就编个扫把、插个花,用来给自己买点小零食。”
“脚踩棒子手拉弦,听我给您谈一谈。过去都说老来难,看我们小日子过的比蜜甜……”符草楼镇敬老院内,刚刚吃过饭的老人们正在高高兴兴地说快板、唱大鼓书。敬老院由太康县财政拨款,现已经入住80人。根据院民们的要求,敬老院还把院民们分成了4个生产队,进行生产劳动评比。同时,敬老院还经常组织文体比赛,开展象棋、军旗、地旗、扑克比赛等娱乐活动。
特困人员的安置问题之一被称为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太康县辖23个乡镇,有152.6万人、171万亩耕地,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201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困扰太康县的难题。
近几年太康县积极探索推行“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等多种社会兜底保障模式,共改造建设19所乡镇敬老院、1所社会福利院、27所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157个居村联养点。全县9721名农村特困人员,其中集中供养2068人、社会托养1989人、亲情赡养1252人、居村联养4327人、邻里助养85人,实现了特困人员兜底供养全覆盖。
“通过对特困人员兜底供养,让他们能够做到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刘永新说,“解决了供养难题也就成功啃下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这也为太康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养老“大资本”
兜底供养政策不仅仅解决了特困人员的生存问题,还给太康县提供了“撬动”社会资源投入农村养老事业的机会。
在推进特困人员兜底供养的过程中,太康县整合利用各类闲置资源、采取民建公助等形式共吸纳社会资金1.3亿元,用来新建改造房屋3000多间,增设床位4000多张,购置配备相应养老设施,吸引多方社会力量投入到兜底养老事业。
刘永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的敬老院吸引一名老人入住的财政开支大概6万元,如今一名特困人员的开销包括运转费用600、供养费用5020、零花钱1200元、护理人员工资、再加上补贴电费等总共加起来才1万元左右。“离得近,地方好,所以入住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我们投入200万元,最初是想建造了一个老年公寓,面积为6000平方米,吸引老人入住。”原马厂镇姬庄村老年公寓、现姬庄村居民联养点的负责人王娜对记者说。王娜是一名护士,丈夫是一名乡村医生。
2018年年初老年公寓建好后也有四五个人来看,但是一直以来入住率都非常低。2018年10月28日,了解到有特困老人兜底托养的政策之后,王娜就把老年公寓改成了一个居村联养点,吸纳了51名特困人员入住。
按照太康县的政策,新建的居村联养点按入住人员每人1.5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利用旧村室、学校闲置房屋等改造的居村联养点按入住人员每人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同时,县政府负担每人每年600元运转管理经费、5020元的供养经费,直接拨付给居村联养点;零花钱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敬老院和居村联养点的电费补贴;居村联养点的工作人员工资由县政府拨款。
“都说农村养老事业是赚不了大钱的,我们本来也是抱着回馈家乡的想法才建立的老年公寓。”王娜说,“刚开始做好了会亏损两年的心理准备的,现在通过特困人员兜底供养政策能够提前结束亏损,虽然赚不了大钱,但基本上已经做到收支平衡。”
最近王娜正在规划在联养点内增设一个医疗室。“可以让老人们用来做康复训练、日常锻炼等,以后有什么小病我们自己在医疗室里就可以看。”王娜说。
太康县济民颐养家园是太康县正在运转的五所民营医院托养中心之一,总建面积约4万平方米,可容纳800人入住,以太康济民骨科医院为依托,可以为入住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等。“现在医院吸引入住的半失能老人有78人,全失能老人6人,有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特困人员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护理。”太康县济民颐养家园负责人对记者说。
当前的整个农村地区呈现出人口老龄化、就业异地化、交流网络化、亲情商品化、服务商业化、需求个性化、供给社会化的特点,农村养老一直是空白市场。
“我们县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8万多人,其中70岁以上7万多人、80岁以上2万多人、90岁以上4000多人,全县因46万多人外出务工,8万多名老人成为留守老人。”刘永新说,“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行社会化养老迫在眉睫。”
特困老人供养中社会资本的注入给解决整个农村地区的养老难题提供了案例和希望。“如今的养老事业不再是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逐渐有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刘永新说,太康县政府准备依托现有的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我们准备扩大供养老人的范围,不局限于特困人员的供养模式,还尝试建立日间照料中心等新模式,逐步将其他农村老人囊括进来。”
以乡风文明之“魂”筑乡村振兴之“基”
“我建立居村联养点就是为了回报当年帮助过我们家的这些乡亲们。”朱口镇崔古同居村联养点负责人冯锦霞说。冯锦霞今年48岁,是一名单亲妈妈,爱人20多年前去世,身为女强人的她在邻居亲朋的帮助下将自己的三个孩子抚养长大,还开起了一家楼板厂。去年9月1日冯锦霞将村里的废旧村室改造成了居村联养点,在12月16开门,迄今为止已经吸引了55人入住。
“就是知道是锦霞开的我才过来的。”今年78岁的卢翠真笑着对记者说,“来了就是我的家。”
凭借着良好的行事作风,冯锦霞多次被别人竖起大拇指,还获得了“中国好人”的称号。“我的人生算得上是前期生活坎坷,如今收获满满,未来幸福满满。”冯锦霞满足地说。
夏日静谧的午后,独塘乡轩庄居村联养点内传来一阵阵笑声。提及自家院长的为人,轩建勋特意跑到记者面前,竖起了大拇指。轩建勋今年83岁,是一名聋哑人,现在居住在联养点内。该联养点的院长名叫轩大伟,是一名退役军人。“我就是这个村里长大的,这些老人都是我应该喊爷爷奶奶的亲人。”轩大伟说,“身为晚辈的我有义务给他们提供一个幸福的晚年。”
太康县还大力开展“接亲人回家活动”,特困老人披红戴花,在众乡邻的见证下,被亲人接回家中一起居住生活,实现了“合户合住合锅”的“亲情赡养”目标。同时组织开展了“一会六评”活动,大力表彰好人好事,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新风正气蔚然成风。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可以说,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农民素质的提高,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之魂。
太康县以乡风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吸引城市要素资源向乡村转移,促进产业兴旺;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实现生态宜居;为乡村安定有序提供重要条件,达到治理有效;既增强了“硬实力”又提升了“软实力”,让村民实现真正生活富裕。
“通过充分整合农村的养老资源,把农村的空房子、闲杂人员利用起来,不单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生活问题,同时解决了他们心里寂寞、心灵孤独等难题。同时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全县形成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对记者说,借助对特困人员兜底供养模式的探索,太康县大力推动孝老爱亲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成功推动了当地乡风文明的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