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70周年,如果用一个人的年龄来衡量就是古来稀,是一个值得衰老的标志。当然,随着科技进步,人也是越来越长寿,而国家呢?国家肯定也是一样,一个国家机制健全,系统循环良好,自然也是万年无期的存在。
国家有国家的寿命,在历史上国家命运更替频繁,战乱不断,大多数都是很短命的,当然民族意识也不强,国家意识不强,也是一个原因。许多国家都没有一个完整民族意识,国家概念还不完善,在朝代更替中,外族入侵中消亡的非常多。在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对社会文明制度的认识,尤其马克思开拓性的认知,直接让世界文明国度,有了相应的界限,而且周期延长了。
在这个大前提下,人们对一个国家的族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就是如何自己民族同胞能体面的安享晚年,设计出了一套养老金制度。当然这个壮举,也只是当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毕竟在过去还没有人会去善待老人,甚至很野蛮的就是让老人提前结束生命,节省粮食。
只有当国家主体越来越固定,周期越来越长,就拿美国来说,建国200多年,非常稳定,内部战争只有一次,他们就更加倾向于保障民众的生活问题。养老制度也是非常完善的,基本上都是通过长时间积累和摸索的过程,才有了今天美国成熟的养老金制度。
我国作为新生现代化国家,建立社保制度至今不超过40年,现在依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而正是由于这种状况。我们正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养老金问题,目前最大的可能就是不公平还缺钱。
实际上,我国养老金问题本质是双重问题交织在一起,不公平中的缺钱,缺钱中的不公平。
我们暂时先将其拆解为两个问题:不公平和缺钱。
首先,我们先谈大家非常熟悉的养老金缺钱问题,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养老金后期有保障,至少官方一直这样阐述。而实际上,大家对养老金长期保持健康水平,是存在很大的疑问。这里里面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
一方面,我国养老金长期来看存在严重供给不足,随着我国人口进入萎缩,年轻人越来越少,缴纳的社保资金也就越来越少。从整个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进入高质量经济增长模式,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失业,难以缴纳足额或全额缴纳社保,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缴纳的数量会非常多,而知识资本密集型经济,人数会大量减少,而目前现实是人口知识结构难以追赶经济转型的速度,势必影响未来更多的人难以承担社保,就连企业都有很大压力,否则我们也不会让企业少交。
另一方面,我国养老金长期存在巨大需求,由于我国年龄分布状态,70后、80后、90后是人口最密集的,而到00后就越来越稀薄,这三批人群是密集型老龄化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而现在,我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很多养老金是足额或超额发放,资金需求巨大会透支将来的巨大的需求。
尽管面对社保缺口问题,我国采取的措施很多,有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资金,短期来看确实起到了缓解社保缺口。可是未来几十年,这些国有资产能否跑过通胀或货币贬值,还不一定。如果国有资产能持续像过去四十年保持高增长,问题不会太大,可是国有资产的特点,大多数都是低效盈利能力低下,是无法保证提供足够的社保资金。
其次,我们谈谈,社保不公平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峻而值得讨论,也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相信,很多人在当下就发现,养老金发放存在严重的地区性差异,国有民营之别;城市农村之别;身份职位差别。上海一线城市的养老金远远高于中小城市,甚至偏远地区;干部军人高于农民工人的养老金,也是家常便饭。
我们现在还能找点理由解释社保不公平,是由于历史性和国情决定的,但是时间久了,这就显然属于不作为,无视社保的公平性。因为社保养老金本身是全民缴纳,比例统一,未来人们凭什么要比别人少拿呢?我们就拿地区性社保不公平来说,大城市老年人本身就享有了这座大城市发展的巨大红利,老了还拿着高额的养老金,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公平,本身城市大发展就是靠国家强力政策推动,他们已经获得了应有的经济补偿机制。应该说,这些大城市的老年人养老金要少拿,偏远落地地区更应该多拿才彰显公平吧,再不济也是大家一样,而现实并不如此。
现实生活中,我国养老金存在很马太效应,就是很穷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很富的老年人却有着很高的养老金。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要正视,建立养老金的初衷是保障全社会国民养老问题,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最后,我国养老金缺口很大,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有不公平,不合理的分配机制,加剧了这个缺口。如今,我国社保基金管理者庞大的资金,却无法找到更有能力的人让其保值升值,也没有更好的资产配置让其实现升值的好去处。
我们就剩下最后一条路,开拓多元化养老金增值升值,获取更多的养老金;鼓励更多人寻求社会养老之外的其它方式。养老金的现实是很残酷的,但是也不得不接受,毕竟这么大体量,都想获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