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老人撑起“保护伞”
作者:   来源: 人民日报  2019-10-12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活动的重要主题。说到敬老护老,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其中超过4000万老人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子女难照顾,怎么办?我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为失能老人提供养护,破解“老有所护”难题。

 

  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

  浙江嘉兴老人金静成今年83岁,因为脑梗失能,平时由妻子照顾。妻子70多岁,身形矮小,照顾起来也是力不从心。《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全国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绝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亲戚照护。一人失能,全家受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给很多家庭带来巨大负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平均为13%75岁至80岁每5人中就有1个人需要长期护理,80岁至90岁每2人中就有1个人有护理需求,90岁以上老人基本上都需要长期护理。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基数大、增长快,对护理保障的需求必要而迫切。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日本、荷兰、德国、以色列、韩国等多个国家,把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公共保险,要求被保险人义务缴纳保险费。从国际经验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助于缓解全社会由于老龄化带来的护理服务支出压力。20167月,全国15个城市和两个重点省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

 

  在家享受上门护理服务

  “陈银香这个阿姨,服务很周到,工作技能优秀,能说会道,妈妈很开心,我要表扬。”陈银香是嘉兴市南湖区的一名护理员,从今年4月起,她每周三次上门护理97岁老人钱银宝,帮老人擦身、洗头、洗脚、剪指甲、锻炼肌肉等等,老人的儿子对此很满意。

  在嘉兴,像钱银宝这样享受上门护理的长护险对象,每人每年缴纳120元(其中个人缴纳30元),在家享受最高14400/年的专业上门护理服务。如果老人选择去养老机构,则能享受到最高25200/年的护理服务;如果老人需要去医疗机构,最高可报销费用每年20160元。

  “长护险为失能人员提供护理服务项目,而不是货币救助。”嘉兴市医保局副局长王保国介绍,当地长护险中的护理服务项目是强制性的,目的在于让失能老人真正享受到专业照护,引导培育护理市场。没有实施长护险之前,嘉兴没有一名能上门服务的养老护理员,如今则发展了160多名。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助推精准扶贫。江西上饶市医疗保险局局长郑寿庆说,一人失能的背后可能就是一家贫困,长护险对于有失能成员的家庭,除了给予钱、物、护理服务的补贴,还会免费为志愿者做护理员培训,为其提供劳动技能,帮其脱贫。

  长护险不光覆盖老年人群,还兼顾其他失能人群。在上饶福海养老院,37岁的失能人员小周因为意外,脑部以下全部瘫痪,无法说话,连吃饭都需要人用小勺送到口腔深部。小周母亲护理其10多年,实在不堪重负。加入长护险后,小周家人每年为其缴纳40元的长护险金,目前能享受12960/年的护理补贴。

 

  期待“老有所护”惠及更多人

  长期护险保险能够缓解失能人员的家庭负担,有望以支付方式撬动一系列养老产业链,促进当地护理产业的发展。

  先行实践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地区取得的成效,让更多人充满期待。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923日,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鼓励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老有所护”将惠及更多老人。

  专家分析,从筹资到支付再到服务供给,长护险还需要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不仅要完善社会化经办的服务规程,还要尝试打造信息系统。目前的试点缺乏统一框架,导致制度碎片化、难以持续,限制了长护险需求的释放,影响社会力量举办机构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认为,在初期筹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长护险制度应该坚持基本可持续,与社会养老衔接,推动长护险与家庭赡养、社会福利的衔接,发挥社会保险适度普惠的作用。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