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要花在喜欢的事情上
今年60岁的路桥人彭华已经退休在家。7月底,爱好旅行的他去了一次尼泊尔。在彭华看来,自己的消费观与同龄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舍得在旅游上花钱。
彭华喜欢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隔一段时间,就出去转转玩玩。这些年,彭华去了很多地方,欧洲、埃及、泰国、印度、新加坡、越南、柬埔寨、尼泊尔,国内的省市基本已经走遍,花了不少钱,但开阔了眼界,体会了不同的文化,他觉得钱花得很值。
在彭华看来,“很值”的东西,还有生活的刚需品——房子和车子。在这两个方面,他也从不吝啬。
当然,随着年纪的增长,彭华的消费观念与年轻时相比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他,更注重健康的饮食,更享受快乐的旅游,总的来说就是倾向于生活享受。而在年轻时,他更注重创业,愿意把钱投到事业发展上。彭华回忆,年轻时很少出去旅行,都埋头工作,一年到头在旅游上的花销很少,而现在倒过来了,大部分的花费都在旅行上。
彭华有明确的消费观。不值的东西、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他都不会购买,真的需要购买,他不会在意品牌,更看重实用性。对于许多老年人趋之若鹜的保健品,彭华“从不相信什么保健品,同龄人花几千上万买保健床垫,我不会买”。
四五年前,彭华接触了电子支付。刚开始,他与许多年纪稍长的人一样觉得不安全,后来享受到电子支付的便利性,便尝试着绑定一张余额不多的银行卡,一直用到现在,“觉得很方便,也很安全”。
彭华说,自己与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有很大区别,但他从不干涉女儿的花费,反而认同女儿把钱花在喜欢的事情上。比如,女儿喜欢旅行,喜欢买书,喜欢吃,这些消费他都很支持。他不认同的是,年轻人把钱花得太“彻底”,“应该留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
平时能省则省,买刚需品不含糊
温岭市松门镇的林雪燕与彭华的消费理念截然不同,“多挣钱,少消费”是她一直秉承的价值观。
林雪燕生长在渔村,在松门一个码头开了一家副食品店。一直以来,村民们对林雪燕的评价就是“能吃苦,很省”。采访当天,她穿着一件黑色的针织衫。她指了指身上的衣服,得意地说:“是在十年前买的,到现在还能穿。”林雪燕很少买衣服,一件衣服能穿五年以上,偶尔买衣服,标准不是“样式好看,面料好”,而是“七八年、十多年后还能不能穿”。对于服饰,林雪燕觉得“保暖、实用”就行了,她不愿意在穿着上花更多的钱。
在吃方面,她也很节省。去菜场买菜,她更愿意买价格更便宜、品质稍差的菜,水果也是买被商家挑出来的更小的、稍微不新鲜的,“我跟老伴两个人吃,觉得这些已经很好了”。林雪燕在自家门口种了些菜,平时能不花钱就不花钱,只有等到过年过节,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回家,她才会置办一桌好菜。
外出游玩,林雪燕也会选择去免费的景点。夏天的傍晚,她就跟着村里人一起在空地上跳跳广场舞,“其实很多时候,不一定要花钱才会开心,出去走走,我就很高兴了。”林雪燕说。
在人情往来上,林雪燕也是能省就省。一来二去,“非常节省”,成了林雪燕身上的标签。
林雪燕粗略算了算,一年来,家庭的主要花费用在看病治疗。她的膝关节不好,有风湿病,去一趟医院,要花一百多元或者数百元。其他开销不多,大部分收入都能存起来。
女儿小文对于林雪燕的消费习惯一直不大认同。她觉得,像母亲这样生活,欠缺了一些趣味。工作后,小文有时在商场看到适合母亲穿的衣服,就买来寄回家,“但她不会穿,说平时卖卖小店,穿那么好的衣服干嘛。”母亲很固执,小文就不再干涉。不过,小文很能理解母亲的做法,“我们那里基本都是渔民,以前这一行风险大,她有钱也省着用,可能是想用攒钱的办法抵御风险。”
开店几十年,林雪燕通过“省钱、不花钱”,有了一些积蓄。她把这些钱用来购置房子和车子。七年前,林雪燕在温岭城区购置了一套房子,总价150万元左右。休渔期时,夫妻二人会去温岭城区住,后来为了出行方便,又买了一辆6万元的车子。小文说,母亲购置车子、房子等刚需品,倒是一点也不含糊。
这些年,林雪燕的副食品店生意越来越淡,她常常有退休的念头,但是一想到不开店,家里就少了经济来源,“还是再开几年,再说吧”。
一分价钱一分货
椒江人赵晓珍退休6年了。她有时会购买一些保健品,“会看药对不对症,需不需要,东西好不好。我腰不好,在越南花8000元钱买了乳胶床垫,睡着确实很舒服。”除了健康,赵晓珍在吃、穿上也舍得消费,“会买好吃的、健康的食物和面料好的衣服来穿,这个年纪了,就想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一件标价3000多元的衣服,只要穿着合适,自己喜欢,赵晓珍也舍得买,这在以前她是怎么也不愿意的,“衣服可以少买一些,但是得买好的,面料好,穿着舒服,耐穿。”
在赵晓珍看来,这样花钱,算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她不赞同女儿购买衣服的标准,“她总是在网上买很多便宜的衣服,只穿几天,就仍在一边不穿了。看似价格便宜,其实更花钱。”
跟赵晓珍的消费观相似,温岭的罗丽丽不光在服饰上,在家居生活用品上,都很看中品质,“品质好性能也好,设计、用料方面也不差,其实比买便宜的产品更省钱。”这种少而精的消费观念,普遍比较被认可,许多老年受访者认为,买东西不能光贪图价格便宜,一分价钱一分货,这句老话还是在理的。
老人的钱,花在哪里了?
旅游消费
年轻时被工作和孩子困住,没有时间出游。退休后,旅游成为许多有钱有闲老人的娱乐活动。
椒江人赵小春退休前是一名医生,如今每个月退休金7000多元。“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苦过来的,对吃的穿的没什么特别要求。”她坦言,自己的钱都花在了旅游上,“年纪大了,更想出去走走看看”。
老伴还在世时,赵小春每年夏天都会和老伴去一趟北戴河。老伴去世后,她就和老年大学认识的朋友们一起组团旅游。多年来,她已经去过30多个不同的城市,到过4个国家。“世界很大很精彩,不同国家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让人惊喜。”赵小春说,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拍照,现在已经拍了1000多张照片,还写了旅行笔记,“等以后走不动了,翻起来看看,会很有意思”。
和赵小春一样,今年65岁的李月梅,一年当中最大的消费支出也是旅游。她算过一笔账,去年全年总支出4万元,其中2万元花在旅游上。
李月梅喜欢旅游,早些年因为工作繁忙没能好好出去玩,退休后,她一年至少出游两次。“国内不用说,现在基本都走了。国外,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这些亚洲国家也都去过。”说起自己的旅游地,李月梅兴致勃勃。去年,儿子带着她去了一趟欧洲,对于异域风情,老人很喜欢,“就是挺贵的。儿子付了钱,回来后我还给他15000元。”李月梅每个月退休金有四五千元,平时也没有用大钱的地方,“现在我有钱,就自己付费用”。
自从退休后,家住温岭的周阿姨和老伴也喜欢上了旅游。用周阿姨的话说,年轻时全耗在孩子身上,现在孩子长大了,该有自己的时间游览一下祖国大好河山。
周阿姨每年出门两次,一次在暑期里,一次在秋季,每次外出10天左右。起初,他们会和儿子全家一起去玩,后来发现年轻人玩的景点和目的性和老年人完全不一样,感觉不自在,干脆自己去旅游。
这几年,两位老人已经去过桂林、丽江、西双版纳等城市,还去过新加坡、日本大阪、印尼巴厘岛等国外旅游城市,“每次都玩得很开心”。
健康消费
越是上了年纪,越要在健康上下功夫。因为年龄导致身体免疫能力下降,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健康消费成为这个群体消费的一大重点。
今年83岁的王奶奶家住临海杜桥。因为身体不好,从20年前开始就一直在家休息。
她有4个孩子,“两个儿子在外地做生意,两个女儿就嫁在杜桥”。平时,几个孩子将老人的生活用品置办好了,她用到钱的地方不多,“就买菜、买药,需要花钱”。
王奶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每天需要吃药,“去一趟医院,就要花上近千元”。好在孩子孝顺,每月按时给老人生活费,过年过节还会给红包,“足够我开销了”。
家住椒江区桔园小区的赵奶奶和老伴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她告诉记者,自己每个月都要坐公交车去台州市中心医院开药,还要定期体检。虽说有医保,但“每年医药费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老人家今年78岁,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她说,自己和老伴在饮食上很下功夫,“我买了一本养生食谱,都按照上面说的做菜做饭”。闲来无事,她还喜欢去听健康讲座。听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她便托女儿买了一台智能足疗机。“德国进口的,花了800元。”老人说,“现在的科技真发达,啥也不用做,把脚放进去就自动按摩起来。”赵奶奶喜欢睡前按一按脚,“可以睡一个好觉”。
在健康上,这个一贯节俭的老人很舍得花钱,除了买一按摩机,赵奶奶买起保健品也毫不手软,“现在日子好了,我和老伴退休金一个月加起来上万元,儿子女儿家里条件也好。老了,就希望健健康康的。”赵奶奶说。
人情消费
中国是个人情国家,老人更是免不了人情往来。
临海人屈庆存今年76岁。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年最大的支出就是人情红包。
屈庆存和老伴每人每月有2000元的养老金,钱不多,但足够支付他们的日常开销。老人还在地里种了瓜果蔬菜,偶尔买点海鲜买点肉,花不了什么钱。“每年花的最多的就是红包,家里兄弟姐妹多,下一辈侄子、外甥还有好些没有结婚,每年人情要包不少。”老人算了一下,去年,自己共花了5000元红包,“侄子结婚要包,侄孙满月也要包。”
椒江人吴美丽也感慨,大部分的钱花在人情红包上,“我和老伴不讲究吃穿,身体也健康,除了人情红包,基本花不了钱。”
采访手记:只买需要的东西
老一辈的消费观念,有一个共同点,大部分人的钱都是省着用,或者理性、节制地消费。他们经历过饥荒的岁月,对于如今安定的生活也显得格外珍惜,也比年轻人更有忧患意识。他们不能理解“月光族”的花费,觉得这种行为没有长远眼光,不论日常怎么消费,出门旅游、享受美食,但绝不提前消费,日常消费也有限度。他们会精心筹划,必须要结余一部分存入银行。
以前,我的父母也常常诟病我消费没有计划,唠叨我“看到喜欢的就买”,而他们是计划今年买一件大衣,入手了就不会再买第二件。我妈非常喜欢逛街,从上午能逛到晚上,千挑万选,选一件自己中意的衣服。她年轻时如此,现在也是这样。以前,我不以为然,总觉得他们太“憋屈”,如此克制消费欲望,太为难自己。逐渐地,随着年纪增长,发现一时兴起冲动消费的东西,很多都被堆在角落里,几乎用不上,衣服穿过几次就觉得不再喜欢,留下的东西反而成了负担和累赘。曾经被我们看成是“漏洞百出”并不屑一顾的消费观念,现在想来,其实是自己没有的通透。后来,我开始学着像父母一样消费,只买自己需要的东西,身心都轻松不少。
前些年,“断舍离”开始逐渐进入年轻人的视野,越来越多人进行着“断舍离”式的生活,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对物质的迷恋,在客观上,这与长辈的消费观有着相似之处。
但是,如果经济能力允许,在购买车子、房子时,不论经济状况和教育背景,他们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