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恐无养老金可领”、“40岁-50岁的养老金告急了”“养老金结余将在2035年耗尽”等......
上面这类言论之前大家或多或少都听到过,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今年4月在上海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称,未来30年我国的制度赡养率翻倍,养老金累计结余将在2035年耗尽,也曾引发过一轮民众焦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做过一项研究,综合各个研究结论,客观上来看,我国的养老金可持续性确实压力不小。但还没到“崩盘”的地步。
从理论上看,中国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即在职职工缴费为上一代人支付养老金,自己的养老金则由下一代人支付,本就不存在结余。
所以,结余是否耗尽,与养老金能否保证发放没有关系。当然,我们还需要考虑供养比例关系,中国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年轻人越来越少,而老年人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还是需要保存一定的结余。
政府在养老金可持续性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建立战略储备资金,推进改革等。
昨天,人社部在2019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基金投资运营和监督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截至9月底,已有18个省(区、市)政府与社保基金会签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合同总金额9660亿元,其中7992亿元资金已经到账并开始投资。
养老金进入股市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本月上市公司三季报密集披露,社保基金投资的个股也逐渐曝光了。
从行业来看,社保基金比较青睐大消费领域。
通过社保基金投资来实现养老金增值,需要同时兼顾效益和安全性两方面。养老基金就是养老金,这些都是人民血汗钱,必须安全第一,以稳为主。虽然养老基金巨大,但养老金入市不是救市,绝对不能用来充当托盘调控股市指数的。
社保基金的入市会与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形成一个闭环,A股作为媒介,推动国有资产证券化,企业将利润转化为上市公司分红,最后回流到社保基金上。只要保持一个良性的循环,会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养老基金入市凸显的是股市长线投资价值。
养老金涉及千家万户,解决的是养老的普惠、公平、可持续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增长、物价水平等因素,建立一个可控的养老金调整增长机制是必须的。
把养老金入市比喻成老年人的“地狱”,资本市场的“天堂”也言之过重了。
有朝一日,你我都将年华老去。愿我们花甲之年,都能从容沐浴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