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的老住宅区,没有物管,没有很好的绿化,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但住在里面的业主却感觉很幸福。“独守空房”的大妈不愿搬家,因为这里3.3元就能吃两荤两素一汤;邻居们交流做菜经验,一起批发水果蔬菜……业主杨先生认为,春登里的美,美在浓浓的人情味和深深的邻里情。
“去食堂打饭就像学生‘抢饭’”
上午11点左右,春登街开始热闹起来了,几个老人端着饭盒、拿着餐盘,相约一起去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吃饭。家住春登里的李大妈也是其中一员,她左手拿着杯子,右手端着饭盒,笑眯眯地说:“老人们三五成群一起去食堂打饭,像学校放学时学生冲进食堂 ‘抢饭’一样,很热闹。”
李大妈1986年就入住春登里了,现在孩子们都在外省工作,只有她“独守空房”,但她却从未感觉到孤独,也一直舍不得搬走。李大妈认为春登里是个老住宅区,绿化少,很多设施跟不上,也没有物管,但社区里的工作人员很友好。“我们社区有食堂,吃一顿饭,两荤两素一汤才3块多钱。这么便宜, 别的地方吃得到么?”说到食堂,老人们就议论开了,有说便宜的,有说好吃的有说安全的。
东华路社区负责食堂工作的王女士介绍,春登里属于“老龄化住宅区”,老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26%,残疾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而且很多老人又是“空巢老人”。为了让老人们能按时吃上饭、老有所养,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就诞生了。该中心是专门为残疾人和60岁以上的老人设立的食堂,老人们100元可以吃30餐,食堂的经费主要由社区提供和一些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赠。王女士说,食堂建成后,很多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都来食堂吃饭,每次有80人左右就餐。
“很看重春登里浓浓的人情味”
76岁的杨大爷悠闲地躺在院子里的椅子上晒太阳,午饭时间到了,杨先生下楼接父亲回家吃饭。杨先生认为,社区里有食堂,而且距离春登里很近,对于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来说很方便,但他觉得自己工作不算忙,每天都可以给父亲做饭尽孝心。杨先生是第一批入住春登里的业主,那时他 17岁,放学后经常和伙伴们在院子里玩耍。“一眨眼20多年过去了,以前的玩伴都各自有了家庭,有的邻居已经搬走了,还好很多邻居还是原来的业主,有着20多年的情谊。”谈及邻里情,杨先生打开了话匣子,连着说了几句“好得很”。杨先生很看重春登里浓浓的人情味和深深的邻里情。他认为,春登里不像一些新小区,东西提不动可以叫物管,门坏了也可以叫物管……一些新小区的物管像管家也像保姆,包办了一切。老小区里的业主没有物管,什么坏了都得自己动手,自己不会的就得呼朋叫友,呼朋叫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远亲不如近邻了”。杨先生介绍,他家楼下住着老人,灯泡坏了修不了,他知道后马上帮老人换好灯泡。邻居家的咸菜种类多、味道好,邻居经常送给杨先生品尝。闲暇时,邻居间互相串门子, 互相走动。
“住在里面的年轻人都关心老人。”杨先生说,他经常看见小区里几个小伙子陪着老人们聊天,把老人“哄得”很开心。特别是遇到有陌生人靠近老人时,年轻人的防盗防骗意识都很强,会主动问清对方的身份,提醒老人不要上当受骗,甚至会帮忙打发一些上门推销的人员。
交流做菜经验一起批发水果
春登里的院子不大,里面搭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摆放着一张桌子和一些凳子。地盘虽小,但快乐的氛围却不少。老人们聚在一起打麻将,他们打牌的技术和打牌的气势绝对不亚于年轻人。88岁的彭奶奶头发已经花白了,却很精神,被伙伴们称为“老麻精”。这边麻将打得热热闹闹,旁边的阿姨们也没有闲坐着。有人观战,有人织毛衣,还有交流做菜经验的。很多退休老人没事时经常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讨论怎么做菜。
赵大妈平时没事喜欢到院子里来坐坐,来的次数多了,她居然还“偷学”到了几个拿手好菜,而且以前什么咸菜都不会做,现在藠头、茄子鲊等好几种咸菜都会做了。
赵大妈介绍,邻居们个个身怀绝技,会做什么的都有,而且很热心。“只要你愿意学,她们就手把手地教你,直到教会为止。”
赵大妈还会和邻居们去批发一些水果、蔬菜回来供大家“消费”。“你看这马桑,我们自己去挑的,又新鲜又便宜。”赵大妈指着一箱马桑告诉记者,上午她和几个大妈去逛街,想吃马桑,但很多水果店里卖的马桑价格又贵又不新鲜。打了几通电话,知道几家邻居也有购买马桑的想法后,赵大妈就按批发价买了一箱马桑。“马桑拉到院子里,按批发价来算,一盒就几元钱,整个院子的邻居你一盒我一盒,马上就拿空了。”赵大妈拿着几盒马桑,乐呵呵地说:“有时候批发少了还不够分,邻居们都抢着要。”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