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五年后步入老龄化社会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日前在全国老年产业高端论坛上,全国老龄办有关人士透露:中国已迎首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银发中国”正在到来,人口老龄化正在“跑步前进”。有识之士疾呼:如果不加快健全“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制度和服务体系,人口结构迅速老化将“窒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而深圳这个曾经“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也将与老龄化问题不期而遇。有关数据显示:5年之后深圳将迎来爆发式的银发浪潮。在此之际,记者采访了深圳市老年协会执行会长卓钦锐,就深圳养老产业的现状和出路进行了对话。
 
  “最年轻”城市 离老龄化不远
  作为深圳老年协会执行会长,退休之前又曾担任过分管民政的副市长,怎么看深圳的老龄化问题?
    深圳老龄化将呈突然式暴涨的状况。深圳的人口结构在全国都很特殊,过去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城市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8岁,似乎人口老龄化离我们很远。记得我1999年调到深圳工作分管民政,那时候敬老院都是在很偏僻的地方,并且主要照顾对象是农村的五保户,每个街道敬老院只有三五个十来个老年人。但现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户籍老年人口暴涨,当年来深的几万基建工程兵和他们的家属,就在这几年集体到了退休年龄。昨天我去龙岗老干部中心,几年前他们党支部的退休党员才30来人,现在一下子就暴涨到90多人。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深圳老龄化的迫近。
 
  深圳老龄化有什么特点?
  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标准是:年满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10%。深圳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有几个特点:首先是户籍老年人口将在“十三五”期间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行列。进入“十二五”以来,深圳也进入了退休快速增长期。据2012年底的统计,我市户籍老年人口为18.65万。至2019年,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将接近40万,按人口规划,届时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退休高峰期则从2020年起,每年净增户籍老年人口为5万,非户籍常驻老年人口还不断增加。至2019年,全市非深户的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80万左右,退休高峰期则从2020年起,每年增加20万。届时,银发浪潮真是汹涌而来!
    所以,我市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未雨绸缪,及早做好诸如养老用地规划、养老机构建设、老年护理医院、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培养等一系列工作,迎接挑战。
 
  深圳养老问题 已非常突出
  我们现在面临双重的压力,一方面是全面进入老年社会的压力,另一方面,虽然我们还未真正进入老年社会,但社会养老的问题已非常突出。
  近几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逐年加大了各方面的投入,加快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步伐,先后推出和实施了“星光计划”、“居家养老计划”、“老有所乐计划”、“老有所学计划”、“幸福老人计划”等一系列注重民生、关爱老年的福利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老龄事业发展格局。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社会养老体系发展还不够完善,社会整体养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层次高一点的老人活动场所非常少,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项目单一,水平不够专业、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网点少功能不全、养老机构床位存在结构性的不足、养老服务规范标准不统一、养老服务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等等问题,与日益增多的老年群体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
 
  近年来,养老问题已然成为市两会的热点话题。
  去年市两会期间,39名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推动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等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将代表相关建议合并形成重点建议,交由市政府重点办理。
    据我所知,市民政局是这项建议案的牵头单位,他们协调相关部门迅速起草了该重点建议办理方案,并广泛征求了意见。去年9月29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此议案的办理方案。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
 
  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着哪些问题和不足?
    过去建养老机构考虑的是安静,选址较为偏僻。现在老年人很希望就近养老。现有的养老机构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地处偏远,密度不合理。另外就是普通老人活动场所少,不能像老干部活动场所那样完善。对民营养老机构的扶持还不够,私营养老机构则约需要2500元一个床位才能持平,而老人感觉入住民办养老机构要花多一半的钱。一方面是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比如罗湖社会福利中心有1600人排队等床位。另一方面,民营养老机构因为价格较高出现空置严重,全市有多达2000多床位空置。
 
  养老设施应是 城市基本配套
  按照国家通行的4%的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这一标准,也就是一般100个老人有4个床位,深圳社会养老的基础条件缺口有多大?
    随着家庭小型化、人口流动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居家养老为主,机构供养为辅”成为我国养老保障服务的发展方向。现在全市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有30家,现有床位4800多个。按照国际惯例,几年之后,深圳需要养老床位在2万张以上,其需要相当的投入的。
 
  你认为应该怎么来破解这一难题?
  首先是要转变观念,要对养老体制机制创新。过去我们把办养老院更多的是看作一种社会救济的手段,而现在应该把它看作城市基本的公共配套来看待。社区就近养老将成为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养老将更多地选择在社区,我们要像对待社区的幼儿园、医疗机构一样来看待社区养老机构的建设,要统筹规划。据了解,市里已有这方面的规划,就是要拿出几十块用地建设老人配套服务设施。
  同时要降低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门槛。数量庞大的养老床位的投入,需要巨额资金,不能全靠政府财政投入,政府也负担不起。但现在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有很多障碍。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扶持和补贴,不能得到优惠的养老产业用地,投入成本很高,没有相应的补贴,这样就限制了养老产业的发展。希望政府加大对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
 
    (来源:深圳晚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