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深圳市民政局召开全市民政工作会暨救助救灾会,会上发布的《民政工作改革创新三年计划(2013-2015)》指出,为应对深圳日益严峻的“银发浪潮”,将创新社会养老服务项目到2015年,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家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100%。
2015年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100万人
深圳老年人口近年来呈井喷式增长,“银发浪潮”日渐逼近,养老问题成为深圳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随子女南下的常住老人逐年增长,据统计,非深户籍养老保险参保人已超过500万;二是特区开创初期青壮年陆续已届退休年龄,数十万开拓者将在同一阶段面临养老问题。此外,因深圳冬季气候比较暖和,还有不少候鸟式老人季节性在深圳居住。”市民政局副局长侯伊莎说,三路大军使“银发浪潮”日渐逼近,移民城市的城市特点使深圳一夜之间迈入老龄化社会门槛。
预计到2015年、2016年,深圳老人比例将占全市人口的比例在9%~10%之间,也即进入到老龄化。
据民政部门估算,到2015年,深圳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100万人。与社会需求相比,深圳的养老机构建设则显得太过“单薄”,罗湖福利中心床位最高峰预约等待是1500名。
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
根据《民政工作改革创新三年计划(2013-2015)》,到2015年,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家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100%。
加快推进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试点项目和街道敬老院社会化改革工作,推动建设12间示范性老人日间照料中心,选取3个作为公办民营试点。今年将改革居家养老券使用流程,引入招投标等竞争机制。
市民政局还将探索异地养老模式。2014年起,探索建立将深圳市老龄服务向周边惠州、河源地区及内地延伸的制度,解决养老院床位不足的问题。
市慈善会今年将进行改革
市民政局局长杜鹏表示,按照“政社分开、会会分离”的原则,力争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市慈善会改革,成立深圳经济特区慈善公益联合会和深圳市慈善基金会。在新设立的深圳市慈善基金会,探索建立慈善资助与资源运作分离、第三方财务托管及评估等现代慈善运作模式。
探索发展慈善经营,将市场机制和产业发展理念引入到慈善领域,让参与主体通过利润分配、安置就业、股息使用等形式,筹集更多的资源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
侯伊莎表示,要完善专项救助统筹结合的救助机制,首先全面落实参保资助政策,各区(新区)必须将符合政策条件的对象一个不漏地资助参保。其次是全面实施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到年底各区都要建立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系统,逐步建立从财政预拨到定点医疗机构,再直接补助给救助对象的资金拨付方式。
要不断提高医疗救助标准,适时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做好重特大疾病的即时救助工作。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