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许多老人在过年过节时子孙满堂,其乐融融,可一旦节日过去,子孙儿女各自返回自己的爱巢,从满院欢腾到寂寥无人的转变让“空巢老人”情绪失落,心情不畅,郁郁寡欢,“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针对这种现象,单县创新机制,积极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空巢”老人郁闷的心撑起一片晴空。
一、娱乐活动有场所
春节期间,一些空巢老人的子女陆续回家团圆,和老人、孩子们一起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让老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满足,幸福之感洋溢在饱经风霜的面孔上,每条皱纹都绽放着笑容。可是,这种快乐转瞬即逝,子女们春节过后就会重返他乡去打工,这让老人一下子又回到了孤寂的生活里,老夫老妻相对无语,默默厮守,心情低落。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单身老人,只能面对四壁,暗自垂泪。为了让老人精神上得到欢愉,单县老龄办、文化局、民政、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为空巢老人献爱心”活动,号召各村两委及时伸出温暖之手,一起来关爱老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老人在村里的农家书屋、健身广场、棋牌室里陶冶情操。在基层农村,村里专门为老人设立了老年活动室,里面聚集了很多老人,他们或者唱歌、跳舞、下棋,或者打扑克,或者聊天,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精神愉悦,让空巢老人心里不再空虚和寂寞,切实感受到了社会关怀的温暖。
二、自寻其乐驱寂寞
很多空巢老人不会自我调节心态,感觉子女离开自己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这种想法让他们精神萎靡,源于老人们不能有效调整心态。现实生活中,老人自己不仅要老有所乐,还要老有所为,走出家门自己寻找快乐,不能一扇门就关掉了所有的幸福。同龄的老人,在一起遛遛弯,聊聊天,下下棋,扭扭秧歌,同样其乐融融。从心态上自立是老人快乐的根本,不要把所有的快乐都维系在子女身上,积极转变心态,从小家走出来,为自己找事做,在社会中实现另一份价值,依然是“夕阳红霞多绚烂”。北城社区的老人范文魁,子女成家立业不在身边,他主动调整空虚的心态,写了很多诗歌,如《单县颂》、《单县快速发展有感》等,他感觉到自我价值再一次得到社会的认可,心里非常高兴,精神很好。
三、老年协会乐融融
为了多方面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单县成立了各种老年协会,让老人积极参加,夕阳红艺术表演团是其中的代表,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热衷于曲艺,他们聚在一起,弹、拉、逗、唱,自娱自乐。县文体局、北城办事处党委免费赠送给他们价值2万余元的乐器设备,让他们“老有所乐”。老人有爱好,子女们都非常支持,既解除了子女在外对老人的挂念,也让老人心里高兴,精神上不再空虚和寂寞,一举双得。不仅如此,单县还积极把有爱好的老人组织在一起,让他们每天进行文体活动,不仅让老人们达到了身体健康,也让他们从精神上感到满足。特别是一些爱好书法的老人们,在单县老年书法协会的带领下,他们挥毫泼墨,在年前开展了春联大赠送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和好评,也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办事处党委的高度评价。全县76个老年协会为单县“空巢老人”提供了文化养老活动平台,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
(来源:单县老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