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也就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到现在,这一代人开始迈向老年,我国也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全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本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也正在迫近200万。在中青年人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在增大的同时,老年人都有了“养老不能光靠孩子”的想法,除了依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之外,老人们之间彼此关照,“互助养老”已经成为新的方式之一。
“五朵金花”幸福搭伙 过得挺热乎
83岁的张韵琴奶奶家住在和平区新兴南里,身体和精神都非常好,经常骑着自行车“游走”在社区里,不时有人关切地问:“张奶奶又骑车,小心着点儿。”张奶奶就乐呵呵地说:“放心吧。今天家里姐儿几个要吃面条,我去那边市场买,那里的好吃。”
张奶奶所说的“姐儿几个”并不是她的亲姐妹,而是社区里的几个老邻居。可是,她们现在相处得比亲姐妹还亲,平日大家一起聊天,相互照料,共同参加社会活动;一起娱乐,一起做饭,甚至偶尔还闹个小别扭……张韵琴说:“人老了,就需要有人一起说说话,头疼脑热了有人在旁边嘘寒问暖。我们这几个人老伴儿都不在了,子女们要上班,我们也不愿意给他们添太多麻烦,几个老姐妹组成一个新家庭,挺好。”
以前担任过新兴南里社区志愿者协会会长的张韵琴是“互助养老组”的发起人,现在也是这个特殊家庭的当家人。刚组织互助组时,只有张韵琴、孙桂兰、国瑾茹三个人,后来,鲁云生、乔秀英两位老人也加入进来。现在,五个老姐妹中,大姐孙桂兰已经90岁了,最小的“老妹子”乔秀英也已经77岁。虽然都是高龄老人了,可是几个人身体都还不错,头脑也都非常清楚。她们还自称是“五朵金花”。每天一早,她们就一起出来在小区里巡逻,提醒着人们防火防盗还监督着社区卫生。同时,商量着中午吃点什么,虽然有时候也会有点小争执,但是总能很快达成一致。为社区服务完了,大家就一起去买菜,买了菜大多数时间大家会回到张韵琴奶奶的家,大家先“算账”,今天买东西花了多少钱,“AA制”,5个人一平摊。要是有零头儿,总是大姐或是“组长”张奶奶抢着多掏一块或是五毛的。之后,姐儿几个就开始忙活饭,张奶奶是“大厨”,其他几个人搭下手,一边做着一边说说笑笑。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就摆上了桌。吃了饭,有人愿意小睡一会儿,张奶奶的卧室里有一张大床,并排放着几个一样的枕头,连枕巾的花色都是一样的,俨然就是一个家。不想睡的就一起下个棋或是看看报,下午大家又结伴儿去居委会唱歌、画画儿、编织……晚上五六点,几个老姐妹才分头各回各家,临睡前还得彼此通个电话,知道都没有什么事才安心睡下。
就这样,老人们在一起,有家庭温暖,都不寂寞,又能保持一定的自由度,尽最大可能实现自理和“互理”。彼此有个照应,谁生病了,大家轮流照顾着,谁心情不好了,大家一起给开解。一起分担家务也不觉得太累。老人们有了幸福感和安全感,他们的子女也都安心了。张奶奶说:“我们还想扩大这个组织呢,大家在一起日子过得热乎。”
“白天看帘晚上看灯” 帮扶结对子
张奶奶们的生活挺有滋味,不过,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找到和自己特别对脾气、家庭条件又允许的“搭伙”伴儿。所以,在本市的一些社区就让邻居们结成了互助对子,“年轻”一点的老人照常关照年纪更大的,身体不错的老人多陪陪身体不好的老人。邻居们离得近,“白天看窗帘”要是邻家老人久久没有拉开窗帘就一定去敲敲门,看看是不是生病了?“晚上看看灯”,要是邻家的老人迟迟没开灯或是关得太晚,也得打个电话过去,了解一下是不是有特殊情况。
兰长燕阿姨已经69岁了,可是,每天都不闲着。邻居住着4位80岁以上的独居高龄老人,她都要去看一眼。哪一位需要捎吃的,哪一位要领工资,哪一位要交水电费……兰阿姨都会帮个忙。就是什么事儿也没有,也得陪着老人说个话,临走时还顺手把老人家的垃圾给带下楼扔了。兰阿姨就是新兴北里的一位志愿者,她不仅对周围的高龄老人时时关照,还发起了“银发聊天角”,每周活动一次,也是为了让老人们走出家门,开开心,同时了解一下老人们身体情况,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一些“年轻”的老人可以替高龄老人们跑跑腿儿,分分忧。据和平区新兴街民政科的孙蒙蒙介绍,目前越来越多的老人处于“空巢”状态,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加强机构养老、提升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提倡互助养老和邻居关照。互助养老是为独居老人寻求同性知音伙伴,帮助其结对互助;邻里关照以楼门为单位,楼内老人与楼门志愿者结对子,“年轻”体健的老人为行动不便和高龄的老人服务。
邻里互助式的养老模式已经在本市一些社区推广起来。河东区就建立了邻里关照网。以楼门为单位,志愿者与高龄老人都建立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邻里互助活动,老人需要服务时,只要一按“一键通”电话,楼下的志愿者就会立刻上门服务,为老人解决难题。同时,签订邻里互助卡。开展邻里“一助一、两问候、三服务”活动(一助一就是一名志愿者与一名困难老人签订一份邻里互助卡;“两问候”就是早晨敲门问候一声,晚间进门对门窗、煤气进行安全提示,嘱咐一声;“三服务”就是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代请社区医生)。在南开区华苑长华里社区建成了互助养老中心,作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补充。相对年轻的老人为高龄老人代买蔬菜、午饭,代取报纸,共同聊天、散步。河西区组织了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年纪相对较小的老年人去探望年岁更高的老人,发展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目前结成帮扶对子超过2000对,数百支志愿者服务队,为空巢、孤寡老年人提供义务上门帮助。
“抱团儿”防老互助组 有事靠朋友
冯志敏阿姨今年57岁,现在她和自己的一群老同学组织了一个“防老互助组”。冯阿姨说:“我们现在是站在进入老年的门槛儿上,我们这一代人,不仅会赶上老年人口的一个增长高峰,还都是一个孩子,孩子们的工作又很忙,还有的人孩子在外地或是国外。我们共同的想法就是:以后我们老了都指望不上孩子。所以,我们需要彼此帮助。”现在冯阿姨他们组成的这个组以老同学为主,也包括了周围了一些邻居。男女都有,年龄基本在55岁至60岁之间。大家每一个月会聚会一次,或吃饭、或出游,一方面沟通感情,一方面也通报一下彼此的身体状况。
在这个群体中,大家也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冯阿姨说:“我们这里有医生,经常会给大家讲些养生知识;有舞蹈老师,组织大家娱乐;有心理咨询师,可以随时给大家宽宽心;有司机,有事情了可以开车跑跑道儿……我们大家有一个约定,就是如果谁生病了,大家就轮流照顾,谁有烦恼了,大家就轮流去陪伴。前些天我们这里有个朋友的爱人去世了,我们就每天有一到两个人到她家里去和她说话,一位做生意的‘组里人’还特意给她安排了一些工作,这样她很快就振作起来了。”
冯阿姨说,这样建立起来的一个互助群体,如果坚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晚年的生活不仅不寂寞,而且可以解决很多实际困难。我们也提出,所有组员的孩子,都可以为大家服务,因为有些事情还是需要年轻人帮助来解决。我们觉得这样互助的方式给自己的晚年多增加了一道保障。
(来源: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