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区—家庭”养老护理模式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每年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而今年的护士节同时也是母亲节。护士,这个以女性为主的职业闪耀着母性的光辉;母亲,以她独有的母爱,呵护孩子成长。这两个节日相遇时,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母亲们逐渐老去,孩子们渐渐长大,远离她们去为生活打拼之时,由谁来护理她们的晚年生活?
 
  一位老护士,一位独居的母亲
  “桑榆非晚,霞光满天”是对老护士章金媛的真实写照。已84岁高龄的章金媛,至今仍忙碌在护理一线,带领爱心奉献团队奔波在120多个社区,将医院的护理服务无偿延伸到1000多个孤寡老人家中,被称为“当代中国的南丁格尔”。
  为新中国护理事业献身61年后,她退休了。当时70多岁的章金媛并没有回到几个子女身边。“我发现社区里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孤寡老人没有人照顾,更谈不上必要的医疗护理。”章金媛开始规划自己的另外一番事业,一干就是13年,创新出“医院—社区—家庭”为一体的社区养老护理模式。
  在过去13年的志愿服务当中,章金媛发现,女性天生更容易和别人进行耐心地沟通,能用一种饱含母爱的心和柔软的双手去温暖别人,可以用细腻的“慧眼”发现别人的需要。
  而护理过众多社区老人的章金媛,最近也成了一个需要被护理的老人。
  由于刚做完眼部手术,章金媛行动不便,午饭时间,楼下的凌苏大妈送来了饭菜,附近医院的护士志愿者熊承舜送来了眼药,并为她做了一系列身体检查。“这就是我们老人最需要的护理和关爱。”章金媛说,这么多年她第一次享受到自己推广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好处。
 
  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统计的数据,目前我国已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他们亟须专业有效的日常护理。
  据了解,按照国际通行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解决养老问题的“三大支柱”。在我国,社区养老才刚起步,机构养老在大城市则面临资源短缺问题,各地都出现了“一床难求”的情况。
  与许多国家养老社会化进程相比,我国的老龄化已经呈现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比例高等特点。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失能老人3600万、高龄老人2200万、空巢老人9900万、贫困和低收入老人2300万。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姜向群指出,中国98%以上的老人都是居家养老,“空巢”老人缺少帮助,心理上会感到孤独,需要寻求感情寄托,所以政府和社区还要提供心理咨询方面的服务。
 
  向天下母亲伸出温暖的双手
  “通过提供专业的护理,预防和减轻老年疾病,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质,让她们保持生活的独立和尊严,而不是简单替代老人的行动,这才是居家养老的真正目的。”章金媛说。
  “现在居家护理需求很大,但是能符合专业化需求的却很少。这种医院、社区和家庭联网式的护理志愿服务,既可以及时为老人提供照料,弥补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也能保证护理活动的专业性。”姜向群说。
  他认为,随着居家护理需求的增大,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提供居家护理服务的尝试。“政府要把重心放在社区中去,在社区中建立相关场所、设施,目前这方面的投入还不足,可吸引更多的社会因素参与其中。”
  章金媛说,未来居家养老模式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扶持,“用我们的左手温暖右手是自怜,伸出我们的双手去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奉献。”
 
    (来源:中国妇女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