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实行封闭式管理以至于民众出行受限。由于老年人抵抗力弱,属于易感人群,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与防护,尤其是养老驿站等老年人密集的场所。而随着各地陆续复产复工,人们在城市之间流动可能会带来疫情传播的风险,所以更要加强个人防护与健康监测。本次疫情也反映出我国老年健康维护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本文系4月9日由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北京市通州区春晓心理社会工作事务所联合举办的老龄社会 30 人论坛专题研讨会(19)——“人口、老龄社会与疫情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心理重建”的线上直播内容整理。老龄社会30人论坛2020年度轮值主席、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林永和,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长张青之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陈捷担任主讲嘉宾。
4月9日晚,老龄社会 30 人论坛专题研讨会(19)以线上直播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北京市通州区春晓心理社会工作事务所联合主办。老龄社会30人论坛2020年度轮值主席、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主持,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林永和,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长张青之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陈捷三位专家解读后疫情时代的心理重建,并分别以“心理重建的四个维度”、“ 疫情将如何重塑心理社会”,以及“老年照顾者的自我照顾”为题作精彩演讲。
林永和教授从心理重建的意义、维度和展望入手,强调今后需要对绝大多数人进行心理重构教育,需要对心理受严重影响的医护人员和病亡者家属进行专业、长期的心理援助。林教授指出,疫情对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必然有重大改变,心理重建和重构势在必行,提出心理重建的四个维度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心理疾病预防与干预和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林教授强调,疫情不仅是一场生命教育,也是一场心理教育,心理防疫也是重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契机。社会心理建设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心理服务应系统性地、有计划地解决社会治理主体、客体以及治理过程中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国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要开展必要的心理建设。
张青之会长表示,人们心理社会经常被权威影响,被感性控制,属于非理性的冲动性、一过性、易忘记的。但是,这种痕迹具有积累性,震荡性。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疫情涵盖干部能力、应对决策、社会管理、专业力量和社会舆情五重风险。人的心理社会也会发生曲线性变化,体现在其基本感受、情绪酝酿、认知明确、行为倾向和信念升华。所以,在社会心态隐忧中,心理重构需要稳定群众、正确引导舆论并善待疫情工作人员。此外,社会心理体系上的干预服务包括社会心理宣传与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社会心理志愿活动常态化规划和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陈捷教授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很多家庭正在经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失能老人为亲属关系的照顾者更可能产生抑郁症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照顾者面临着许多压力,包括工作与精神压力、老人的健康责任和其家属的不理解等方面。因此,陈捷教授对老年照顾者的自我照顾进行了阐述并分别从体力上和心理上给予了建议。
最后,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王俊秀对本次专题研讨会做了总结。他表示,从大健康角度来说,林教授指出疫情结合的心理重建不仅与生理健康有关,更重要的是对社会良好适应的了解。而张会长所讲的心理社会是一个新概念,与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完全不一样。此外,陈教授讲述关于老年照顾者的自我照顾不仅包含理论素养,更有一种情感的传达,把平易的故事叙述得完整,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