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困境丛生,临沂市养老机构困境调查
作者:   来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0-05-22


  作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养老权益及安全保障,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还要兼顾经济效益,这就使得养老机构面临管理的双重风险。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多家养老机构发现,社会传统的养老思想普遍存在,依赖子女照顾的传统养老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购买养老服务的意识薄弱,而不愿意选择养老机构;而机构运营成本加大,很难实现收支平衡是养老机构面临的问题最突出、压力最明显的挑战,甚至有些民办养老机构已到了难以支撑的局面,以致于关门大吉……

 

  困境一:购买养老服务意识薄弱,提供免费服务都会被当成骗子

  2018年,28岁的王艳成为兰山区一社区的日间照料负责人。由于以前从事的工作均为服务行业,开始涉足社区养老,王艳还是做好了心理准备。王艳的妈妈身体不好,因社区有一家日间照料中心,在工作人员为母亲服务时,王艳意识到,这份职业值得自己参与。

  王艳服务的社区,正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她认为跟社区村民沟通起来也会比较方便,可是实施起来,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大家不相信,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还提供免费服务。”王艳告诉记者,日间照料中心设有休闲室,可为老年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上门打扫卫生、买菜等服务都是免费的。”王艳说道。

  事实上,一开始到老人家中走访时,王艳就碰到过不买账的老人子女。“话说的挺难听的。”王艳说,老人不理解、儿女们也把她当成骗子,让她的工作很难开展。

  “挨家挨户上门拜访,一次不开门就去两次,两次不开门就去三次,当知道我们是提供免费服务时,老人就会接纳我了。”王艳的遭遇,似乎成为每处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面临的第一个困难。

  兰山区某社区一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郭飞(化名)表示,刚开始在日间照料中心搞宣传活动,好让社区老人知晓他们的服务项目。“有时候会准备一些小礼物送给老人,也会被以为是骗子。”郭飞告诉记者,哪怕是到社区免费开展义诊服务,也不会被理解。

  “我们只是想把养老工作做好,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健康放心。”郭飞说,他的团队成员几乎都经历过一开始不被理解的困境,等到老人们逐渐接纳他们了,一些需要收费的康复理疗项目,老人们也不太会接受。

 

  困境二:护理员工资水平低,从业人员少,支撑的动力就是爱心

  记者调查发现,养老护理员的工资水平偏低,从3000元至5000元不等,这也是导致养老护理员从业人员偏少的直接原因。而照顾老年人属于又脏又累的活,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因此养老护理员的年龄相对偏大,50岁至60岁居多,甚至有部分养老护理员年龄超过60岁。

  有些养老机构,一名护理员需要照顾16名老人,足以证明从事护理行业人员的短缺,而支撑这些护理员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就是他们的爱心……

  今年57岁的胡士芸是沂蒙大姐家庭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养老护理员,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已有6年的时间,工作经验丰富,擅长护理老年人,敲背按摩、做家务样样都行。“服务过上百个老年人,脾气秉性、生活习惯等千差万别,照顾这些人老年人比照顾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胡士芸说,这6年来,她渐渐地被磨平了棱角,学会了如何照顾各种各样的老人。

  每接到一个订单,就相当于迎接一个新的挑战。胡士芸出色的工作能力、端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众多老人的信赖和表扬。胡士芸坦言,作为一名养老护理员,要想获得服务对象的肯定与欢迎,就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要发扬不怕脏的精神。“老年人的状况不尽相同,尤其是半失能或者失能老人的照顾过程中,特别考验养老护理员,如果没有爱心的话,很难把这份职业做下去。”胡士芸说,从内心深处当成是自家老人,便不会觉得又脏又累了。

  今年41岁的王秀霞,从事护理员工作已经3年了,第一次接触护理工作,是因为90多岁的爷爷奶奶身体不好,需要家人长期照料。“如何给老人翻身都不会,我就想着先学习一下,方便照顾他们。”王秀霞到临沂凯旋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学习了一周,回家照顾爷爷奶奶就变得顺手不少。

  王秀霞说,换衣服、喂饭、更换尿裤、如何使用轮椅,这些基本操作都能独立完成。2018年年底,王秀霞来到临沂凯旋老年养护院工作,成为一名持证上岗的专业护理员。“心理压力非常大,面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还有一部分失智老人,每天的工作非常繁琐。”王秀霞说,他们团队有8名护理员,需要照顾65名失能半失能老人,每个月的工资在4000元左右。

  “想想这些老人,我们以后或许也会这样,带着一颗爱心去照顾他们,才能把这份工作做好。”王秀霞表示,作为一名护理员,心眼好、脾气好、有爱心、内心足够强大,才能胜任护理老人的工作。

 

  困境三:运营成本增加、收支不平衡

  一养护院投资上千万,一直赔钱无奈转让

  居家养老市场的发展,让不少家政公司看到了商机,开始成立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养护院等成为他们的选择。然而,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收支不平成几乎成为常态,场地租金昂贵,设备投资巨大,人员工资也不容小觑,这些都成为个人筹办养老机构的绊脚石。

  胜亲养老中心的负责人刘霞经营家政公司20年,她从2015年开始成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但该中心已于去年关闭。“不挣钱,经营不下去,自然而然就关门了。”刘霞谈及曾经的日间照料中心有些难过,收费高没有市场,收费低甚至不收费就无法维持运营,就这样,她不得不选择关门大吉。

  养老问题已经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尤其是自2015年以来,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让刘霞看到了居家养老市场的希望之火。“个人养老机构还是需要政府的支持,否则很难维持下去。”刘霞告诉记者,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是导致她成立的日间照料中心关闭的直接原因。

  无独有偶,临沂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养护院,今年春节之后,“前掌舵人”张华志(化名)将养护院转让他人,他转而从事老年人健康护理行业。“前期设备投资约700万元,装修、租金加起来近500万元,总投资上千万元。”张华志谈起当初投资养护院时,不禁感慨道。

  “护理员、后勤人员共计50人,一个月工资支出30万元左右。”张志华告诉记者,而养护院一年才招收老人50多名,每个月两三千元的护理费,还不足以支撑一名护理员的工资,完全处于赔钱的状态。

  “个人创办养老机构太难了!”张华志说,虽然养老市场需要旺盛,但是真正运营后要想实现盈利难于上青天,这也是为什么众多个人创办的养老机构很快就关闭的原因。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