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是个老漂族,来这生活不适应,给社居委说说,能有啥帮助不?”住在五星小区的张女士一直想向社居委“寻求”人际沟通的帮助,可是她却“开不了口”,她和大部分居民一样,认为社居委更多的是承担行政事务,“没空也没有必要管这么多”。那么,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能否在社区得到满足?近日,记者对此话题在社区进行了采访。
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
张女士母亲老家在安徽,今年一退休就来到在无锡工作的女儿身边,并定居了下来。“我知道,我们这类人群叫老漂族,”张女士母亲说,她并不认为自己“老”,但是在异乡“漂”着的感受她却深有体会。饮食不习惯、语言沟通不畅、没有朋友感到孤独……她的生活过得有些苦闷,她想改变这样的生活状态,却不知道从何处下手。“退休金、医保手续,社区有专门的人给解答。但这种心理问题,社区能管不?”张女士说,很想找找社区的工作人员,看看是否有针对“老漂族”的一些帮助方案,但是又觉得自己要求有些“过分”而没敢开口。同样不好意思开口的还有住在锡山区的小杨,小杨有一位邻居是失独老人,“因为没有陪伴,老人性格变得有些孤僻,”小杨说,自己平时要上班,想着替老人到社区去寻求帮助,“希望社区能举行一些活动能帮助这类人群”,但是她也认为这样个性化要求的提出会影响到社区的正常工作,所以一直没有开口。
其实在锡城有不少居民都有着类似的困惑,居民的一些个性化的需求能否向社居委寻求帮助?他们不得而知。
社居委承担过多行政事务
自2008年以来,无锡在全市城乡同步推进社区扁平化管理,社区都成立了社区事务工作站,承接政府下沉到基层的行政事务,以还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但受现行的工作运行机制、人力资源、财力支撑等方面的影响,社居委与社区事务工作站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工作重点依然在于承接“区”的行政事务,而没有精力也没有资源去从事更多“社”所蕴含的邻里交往、人际沟通等自治工作。
在发达国家,有困难找社工这一理念深入人心,社区特殊群体的一些个性化帮扶是需要专业社工进行的。无锡自2008年开始社工证考试以来,全市持证社工已达1765名,但是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有两重身份,既是一名社工,同时又兼做社居委的日常行政工作。“来不及,本身社区条线上的工作就做不完,有时候个案的走访只能利用下班空闲时间去了,”一位社工如是说。
探索社区服务项目化运作
一边是居民越来越个性化的社区服务需求,一边是社居委无暇顾及,怎么做到二者的平衡?“社区服务的项目化运作,然后由政府购买服务,是尝试改进这种局面的方式,”南长区民政局局长蔡红梅介绍,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形式,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主动去发现居民的需求,参与提供社区服务,从而弥补政府普惠性项目无法达到的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比如说,南长区购买的“96158”乐活老人助老服务项目,为区内的近300位70岁以上独居老人进行深度生活照料。而“夕阳红之家”单身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项目,则为115名单身和空巢老人举办了94次文体活动,使这些老人们冲出孤寂的围城,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来源:江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