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商河县扎实开展“老年文化建设推进年”主题系列活动,着力搭建文化平台、拓展文化内涵、树立“敬老爱亲,孝德商河”文化品牌,通过推进老年文化建设,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搭建文化建设平台
为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使“文化惠老”承载有物,让老年人感受到“乐在学中,乐在动中,寿在其中”,商河县积极搭建基础平台,着力构建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初步建立起了老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三大平台”。
一是构建组织平台。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等特点,以舞蹈、书法、太极、戏曲等形式为载体,结合实际,分别组建了夕阳红、康乐协会、京剧协会、老年鼓子秧歌等多个代表队,有的是以社区、村居为单位,组建起不同的社团组织,为老同志提供了展示才华,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县老龄办因势利导,把自发成立的老年社团组织统筹管理,组建起泉映晚霞老年人艺术团商河分团,纵向打破各站点社团的界限,按活动项目成立舞蹈协会、健身秧歌协会、柔力球协会、太极协会等,形成纵横交织的组织网络。目前,泉映晚霞老年人艺术团商河分团已延伸到乡镇、村,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已吸收三个乡镇的三支队伍加入,艺术团成员已达到450余人。
二是构建服务平台。县老龄办充分利用老年人之家、老年大学、乡村文化阵地为平台和载体,以促进优质服务为抓手,在练内功、塑形象、强管理上下功夫。为参与活动的所有老年人建立信息库,内容包括活动项目、兴趣爱好、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等,以便及时处理各种状况,有针对性的搞好服务。每年两次召开活动站点负责人会议,帮助他们制定活动计划,随时了解活动情况。对上级推广的各种活动项目,利用老年大学资源及时培训推广,先后举办柔力球、健身秧歌、花鞭鼓、书画等各种培训,有效提高了文体健身活动水平,受到广大老年人的欢迎
三是构建活动平台。一方面每年在“春节”、“七一”、“国庆”“九九”重阳节等重要庆典活动中,组织老年人参与文艺表演,每年春秋季节举办门球赛、中老年健身成果展演、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另一方面组织老年艺术团开展送文化下乡、到老党员之家、到敬老院慰问演出,到乡镇、村和当地老年社团组织互动演出等活动,促进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文化惠老平台的搭建,吸引老年人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老年人在全县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登台亮相。其中,在全县组织的红歌会、消夏晚会、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中均有我们老年人的身影,有的还唱起主角。
丰富文化建设内涵
在日前商河县举办的中老年健身成果展演活动中,来自县城的老年鼓子秧歌表演潇洒飘逸、豪迈奔放,而来自乡村的广场舞队伍则舞姿优美、动感十足,城乡老年人在同一个舞台上尽情展现他们的魅力和风采,挥洒他们的激情和梦想,这是商河县实施城乡联动、传统文化和现代舞蹈融合互动,推进老年文化建设整体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
商河鼓子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广大农村,在商河,全县960个村,村村都能组织起演出队伍。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从村庄到城镇,到处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看到追随围观秧歌表演的人群。为把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商河县每年都举办全县鼓子秧歌汇演,并利用一切机会让鼓子秧歌走出去,鼓子秧歌多次代表山东省和济南市参加全国大赛和各种活动。1999年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在天安门前的演出活动,盛誉海内外。2008年,商河县鼓子秧歌应邀赴韩国演出,走出了国门。起源于乡村的鼓子秧歌也同样受到县城老年人的青睐,因为鼓子秧歌也承载着他们年轻时的梦想,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演练。于是只要有人牵头,便会一呼百应。这几年正赶上县里推行鼓子秧歌进社区、进学校,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选拔队员,分配角色,聘请老师传授,购置服装道具,一支又一支中老年鼓子秧歌队组建起来。他们不像农村队员外出务工受时间限制,只要有需求,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演,而且演得精彩,舞得投入。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广场公园、老年人活动基地的建成使用,农村老年人不再满足于街头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虽然喜爱鼓子秧歌,但平时年轻人外出务工,中老年人还有劳动任务,一是时间有限,二是一时难以组织几十口人的秧歌队,于是机动灵活的广场舞就成为他们的首选。县老龄办、老年体协、文化局等部门发挥基层老年协会、文化站的作用,积极支持他们成立了舞蹈队,越来越多的农村中老年人加入到广场舞健身队伍中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活跃在乡村的中老年舞蹈队有180余支,参与人数5000人次。今年商河县先后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了广场舞展演和健身成果展演,通过层层选拔,很多来自农村的广场舞蹈队脱颖而出,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广场舞的下乡不仅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健身运动的开展,更加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
为进一步弘扬商河特色文化,县老龄办又聘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鞭鼓传承人张继福老先生举办了中老年花鞭鼓培训班。花鞭鼓是流传于商河县张坊乡一带的民间艺术,表演时击鼓方式奇特,两条鞭上下翻飞,花鞭沸腾似金蛇狂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使人情绪振奋,人潮沸腾。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将回到各自的站点进行辅导推广,从而组建起代表商河特色的花鞭鼓舞蹈队,对花鞭鼓舞这种传统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将起到特殊的促进作用。
充满乡土气息的鼓子秧歌进城来,蕴含城市气息的广场舞下乡去,民俗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相互交融,绘就了商河老年人欢乐和谐幸福的生活画卷。
打造“孝德商河”文化品牌
商河县结合“四德”工程建设,选取“孝德”建设为突破口,确定以“敬老爱亲,孝德商河”为主题,在不同层面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努力打造“孝德商河”文化品牌。
扎实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使老年人得实惠。通过县广播电视台、济南日报新商河版、县政务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有关创建敬老文明号活动的意义和在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印发明白纸1000份,在县城繁华路段和举办大型活动时分发,在全县掀起“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的热潮。通过调研、开会等形式积极协调涉老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在社会各界营造有利于老年人优待优惠工作实施的社会环境。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涌现了一大批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共窗口行业,基层为老服务组织等模范单位,他们结合工作职能,模范落实老年人优待优先优惠服务政策,公开向社会承诺老年人优待内容,设立老年人服务岗向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得到了社会和老年人称赞。
组织孝亲敬老评选表彰,倡树孝亲敬老典型。今年四月份,县委宣传部、文明办、老龄办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开展了“十大孝星”、“ 十个敬老和谐家庭”、“十对金婚模范老人”评选表彰活动,将在逐级推荐申报评选的基础上,于“九九”老人节前夕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同时举办以“孝德商河”为主题的专场文艺演出,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事迹,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光荣的浓厚氛围。
开展主题教育,使敬老爱亲成为自觉行动。在学校播放讲解《弟子规》、《三字经》,开展“感恩父母”教育;在机关开展关于“感恩与奉献”主题的讲座,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老龄工作人员中树立亲情服务理念,做到视老年人如父母。建立了亲情服务长效机制,包括工作人员服务规范,老年人来访坚持“六个一”服务标准,建立走访联系和服务承诺制等。在老龄干部中开展“讲奉献,比服务”主题活动,把亲情服务体现在具体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把“孝德”建设融入到老年文化建设中。
精心策划“敬老月”活动,协调督促各单位落实“老年文化建设推进年”主题活动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内容,发动社会各界为老年人献爱心,努力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安宁,在商河这片土地上构建起老年人的幸福家园。
(来源:商河老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