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老人完成诊治或手术,回到家庭需要继续护理时,却往往无法得到合适且专业的照护,本有机会康复却错失时机成为半失能、全失能老人。从医院到家庭,申城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亟待接通。
“许多日托所就像升级版的老年活动室,没有为半失能老人提供康复护理等真正的日托服务”,在一场名为“居家养老专业服务进社区”专题论坛上,市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殷志刚认为,“一公里”难题关键在于专业和细分。未来居家养老的方向是能提供菜单式的多品种养老服务,老人可以“按需下单”。
6月7日上午,市老年学学会“居家照护培训”计划正式启动,首个针对高龄失能老人家属开出的“试点班”下周将在静安江宁街道开班,逐步全市推广。
多数独生子女父母希望居家养老
今年起,上海每年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有关调查显示,70%以上的独生子女父母希望能依托社区实行居家养老。
“对于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全市人口四分之一、8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67万的上海,即使现有的10万张养老机构床位全部供给这部分高龄老人,全市85%的高龄老人也必须在家养老。”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社工师陈以文指出,“居家养老不是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唯一选择。”
家属成“全日制护工”只能勉强苦撑
已蝉联五年申城第一寿星的 “超级老太”李素清,今年114岁高寿,其女儿田玉兰和女婿龚景发,至今已贴身照顾老母48年。女儿负责为母亲穿衣、铺床、洗脸、喂饭,女婿负责买菜烧饭翻身等体力活。随着老人年岁越来越大,他们经历了老人从原来能自理、半自理到现在完全不能自理的全过程。
76岁的龚景发说,老人大小便失禁已有五年,现在每天半夜一两点要为老人换纸尿裤,“老伴今年也74岁了,她心脏本来就不好,白天晚上连轴转,感觉越来越吃不消了”。除了轮椅,李素清几乎没有用过先进的康复设备或辅具。“我们没有渠道了解”,龚景发说,“全部时间精力都放在照顾老人身上,很少出去”。
对于未来谁照顾老母亲,老两口不敢想,“我们就老牛拉车,做得动一天算一天吧。”
高龄老人家庭照护仍处“原始阶段”
记者注意到,李素清床边有一张特别的凳子——这是田玉兰用小刀和小锯条把凳子一点点挖空,抠出一个和痰盂口大小差不多的圆形,痰盂放在凳子下,老妈如厕就不用下蹲。但田玉兰不知道市场上有一种 “气垫便盆”,老人不用下床就能如厕,只要10多元。
在发达的居家养老康复设备、科学的照护理念和上海普通老人家庭之间,横亘着一道无形的鸿沟。
记者日前调查多个上海百岁寿星家庭,老人和家属最普遍的困扰是:老人希望在家养老不愿意去医院和养老院,可子女照料能力相当有限,疲态展露无遗。对于社区日托所,百岁老人大多处于半失能、全失能状态,根本无法依托社区。百岁老人家庭遇到的困惑,也是不久的未来,更多申城老人家庭面临的难题。
四大难点
家属大包大揽存在照护误区
“很多家属用自认为正确的照护方式照顾失能老人,实际上却耽误了老人。”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吕伟波说,对于一位中风后偏瘫的高龄失能老人来说,怎么样才是对他的最好照护呢?是不是大包大揽,把什么事都帮他做好就是最好了呢?
“最好的照顾,应该是尽量保护和训练老人残存自理能力,尽量帮助老人自己用能动的一侧肢体做事情。比如,帮他把饭菜准备好,让他自己用一手握勺子吃饭;帮他用健康的手拉起偏瘫的手进行肢体训练;帮他换衣服时,让他尽量用健康的一侧肢体配合……让老人自己做这些事,可能需要的时间更多,需要的耐心和技巧也更多,但通过这种照护方式,可以明显提高老人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和生活质量。
但目前老人家属习惯大包大揽,在照护理念上存在误区和基本的照护技能。
保姆不识ABC缺知识缺技能
上海护理人员的巨大缺口和护理水平仍然滞后,“软服务”跟不上,“一公里”就难以接通。
华东医院护理部主任、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程云这样描述:学历高、临床专业技能好的护士都在医疗机构,根据推测,我国护士的缺口大概在220万,这还仅限于医疗机构中所需护士数。在社区和居家养老提供专业的老年护理方面,注册护士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养老需求。
居家养老中,保姆是 “生力军”,她们普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更没有接受过针对老人的照护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许多保姆连ABC都不认识,甚至中文字也认不全,喂药时连药瓶哪个是哪个也搞不清楚”,老龄专家王传馥发现,不少慢性病老人在家根本得不到专业照护从而发生跌倒、长期卧床压疮,十分危险。
居家护理费太贵老人负担不起
在“最后一公里”中,“钱”也是大问题。静安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方佩尔指出,失能失智老人的居家照顾问题最突出。 “存在两方面难点,一是本市现有的机构养老床位供给能力相对不足,第二是大部分这样的老人无法承受居家护理费用”。
方佩尔算了一笔账。以上海一家普通居家养老机构价格为例,护工上门一小时25元,护士上门70—100元/时,如果一周30天,一个月护工费为2100元,假设护士一周来两次,一周价格为140元,一个月是560元,总费用2240元,相当于退休老人一个月的工资了,很难承担。
2000年,市民政局开始在全市6个中心城区12个街道小范围试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2004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养老服务补贴经费开始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自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市铺开,包括服务补贴对象和自费服务对象,目前基本做到全覆盖。但市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殷志刚指出,服务品种太单一,高中低档次没有细分,老人获得各种养老服务的渠道太少。
康复设备、辅具离普通老人太远
都说科技改变生活,可每年在养老博览会上展出的各种先进康复设备、日新月异的 “神奇辅具”,却走不进普通老人家庭。没有舒适、发达的照护技术,医院到家庭的距离就无法缩短。记者发现,老人们对于康复器械的了解,远不如各种保健品。“保健品市场针对的是低龄老人,康复器械、辅具更多针对半失能和全失能老人,他们不会主动了解我们,直到出现急需问题,比如翻身翻不动,才到处打听知道有翻身床”,惠尔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营销部经理陶圆道说,大部分老人家庭对康复器具没概念,相当一部分人负担不起动辄上万的康复设备,普及率很低。
破解之道
高龄失能老人家属培训目前属公益计划
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说,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反映最突出的就是居家老人护理需求越来越大,但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如果让身处一线、长期照料老人的家属获得专业的照护技能,就能缩小“最后一公里”距离。
孙鹏镖介绍,首期家属培训班将于下周在静安区江宁街道开班。培训为期一个月,每期8讲。从老年护理、康复技能、辅具使用、饮食护理到对老人的心理调适、急救知识等,并提供康复护理辅具的体验、优惠租赁服务等。
首个“试点班”30人左右,由街道招募和筛选参加人群。孙鹏镖说,该公益计划还在试点期,会根据家属最集中的需求进行内容更新和调整。消息一出,已经收到不少家属来电咨询,希望参加培训。孙鹏镖表示,由于经费、人力有限,作为公益计划,属地化管理在哪个街道举办培训班,由街道工作人员从报名家属中选出30名家里确实有高龄、失能老人的家属。如果进一步推广,“希望通过立项评估获得政府专项经费,建立常态性政府购买项目。
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袁俊良表示,“这项养老服务的模式有创新性,未来不仅是对家属培训照护技能,只要家属有需求的,就可开设不同内容、主题的老龄内容培训。”
提供康复护理老人可“按需下单”
“对老人的照料需分级、按需”,青松居家康复护理机构CEO王燕妮说,“很多老人一出现问题,家里就请保姆,不能都用‘1对1’这种奢侈的方式解决,这种方式通常是用替代性照护,而非康复性护理”。替代性照护开始用就再也撤不掉,而康复性护理旨在帮助老人恢复机能,护理是有希望慢慢减下来的”。
福寿康居家康复护理机构CEO张军说,老人中风后3—6个月是最佳康复期,如果康复机构及时介入,老人从全瘫痪,完全依赖他人24小时照护,有望恢复到自己拄着拐杖走路、自己吃饭等。
记者了解到,福寿康上门为老人提供康复护理费用150元/小时,许多老人一听价格就认为“还不如住院去”。在论坛上,程云计算后发现,“如果住院,加上护工费、生活费,扣除医保,自付也要三、四千,如果用上门的康复护理,一个月在两千以内。 ”
专家认为,医院侧重于前期治疗,康复机构侧重于病后恢复。张军告诉记者,目前使用康复护理的老人80%都是中风老人。去年大半年服务108位老人,其中94位康复明显。“是否选择康复护理,取决于家属的决心”,张军坦言,“目前大部分客户都是经济条件较好、家属康复护理意识比较强的。 ”
申城首推康复设备“以租代买”
在此次“居家照护培训”计划中,不仅要向高龄失能老人的家属输送实用技能,还将探索将更多居家养老的专业力量注入社区,让老人家庭体验到各种先进的照护技术。
“当经销商只愿推销高价、高利润的康复器械时,我们希望向老人普及那些实用但价格不贵的东西。”在陶圆道看来,将康护技术带进社区,既降低中间营销成本,又能让有需求的老人享受最优价。他举例,“一张翻身床市场价在10万元,如果不通过经销商、压缩交易环节,5万元出售还有低利”。
对此,陶圆道透露,将针对价值较高的居家护理设备,推出“以租代买”,以租赁服务为主,减轻普通家庭购买高价设备的负担;“先租后买”,在3个月里,用户体验到产品实用性后有更多选择;“买后回收”,当老人不再需要时经过评估回收,用户可以得到一部分经济补偿,机器可以循环使用。
日托所要真正服务半失能老人
殷志刚表示,居家养老完整的体系应有三部分:有专业的上门养老服务,对老人的生活照料、专业机构的康复护理等;介于上门“一对一”服务和家庭照料间的“日托服务”;针对长期照料老人的家属进行的“喘息服务”。今年,上海将要实现为28万老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新建2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
“日托服务的主要对象应是半失能老人,放在家里家属不放心,又不愿或还没必要去养老院接受全日制照料,白天接受康复、按摩、午餐、洗澡等养老服务,晚上回家享天伦之乐”,殷志刚指出,“目前上海很多日托所都沦为升级版老年活动室,大多都是健康老人,没有真正发挥专业的护理、照料功能”。
殷志刚建议,政府要对专业的居家养老康复机构严格把关,进行资质认定,也需要鼓励扶持。未来可以把经过政府认定和评估的专业康复护理机构列为推荐机构,形成养老服务 “菜单”向全市老人公布。
呼吁建统一老年护理服务支付机构
孙鹏镖指出,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需要各方合力破解,对于居家养老中最困难的失智失能老人和经济有困难的老人,政府要首先托底保障。依据7月1日将试行的《老年法》的第三十条,“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保障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其失能程度等情况给予护理补贴。”实行对失能困难老人群体的护理补贴,已有法可依。当务之急是定出时间表,尽快实施“对符合入住护理院标准而选择居家护理或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给予同样的医保支持,切实做到鼓励居家和机构养老,尽可能使绝大多数老年护理病人回归到家庭和社会养老体系中。 ”
“当有一天,选择居家护理能够和入住护理院一样,给予同样的医保支持,‘最后一公里’将真正接通”,孙鹏镖建议,上海能否组建全市统一的老年长期照护管理中心,通过社保、民政、卫生资源的整合,建立统一的老年护理服务的支付机构。老年长期照护管理中心协调保证社区护理费用统一管理,改变目前医院、社区、家庭在老年护理方面缺乏整体对接、各自管理、分头支付的情况。
(来源:新闻晚报)